百貨公司更凸顯社交屬性,超市便利店資本加速跨界融合,無人餐廳、外賣整合掀起輕食風潮,本土品牌引入智能科技開啟“未來酒店”新模式……這就是2017北京商業領域新變化、新特點。今天上午,由北京市商務委員會支持,北京市商業聯合會、北京日報報業集團和北商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第十一屆北京商業高峰論壇在京舉行,市商務委的數據表明,前11個月北京總消費邁入2萬億時代。
數據顯示,今年1月到11月,全市實現市場總消費額21787.4億元,同比增長8.7%,繼續保持平穩運行態勢。其中服務性消費占主導地位,實現消費額11313.7億元,增長11.6%,在總消費中占比52%,對總消費增長貢獻率超70%;商品性消費繼續保持穩定增長,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473.8億元,增長5.7%。其中,11月當月社零額同比增長11%,首次突破1200億元,創單月歷史新高。
市商務委主任閆立剛在論壇上表示,2017年北京總消費規模突破2萬億,同時,北京市恩格爾系數逐漸下降。此外,2017年前三季度,北京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7448元,同比增長6.6%。從八項消費構成看,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務、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娛樂以及醫療保健支出呈現增長態勢,其中醫療保健增幅尤其明顯,人均食品煙酒、人均衣著支出及其他支出同比下降。
但是,閆立剛同時指出,北京商業服務業也面臨突出的矛盾和問題,比如在供需方面,消費區域分布結構不均衡,2017年1月到11月,城市發展新區與生態涵養發展區社零額比重分別是20.9%和4.5%;基本便民商業網點覆蓋率不均衡,64%在城六區,36%在郊區的城市社區;大型商業設施過度集中,全市農村地區網點建設相對滯后。
2017年北京文化消費市場表現突出,總量突破900億元,書店、影院、劇院、美術館、主體藝術展出市場消費火熱,購物中心文創業態品牌數量比上年約增加11%。
購物中心消費群體中,90后占比超過50%,2017年“亞文化”營銷大行其道,受年輕消費者追捧的網紅品牌積極拓展購物中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