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當前正處于消費升級轉型的關鍵階段,具有集中式消費規模大、政府示范作用明顯的政府綠色采購制度時機已經成熟。國家環保總局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主任陳燕平在中國第二屆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成果展論壇上作上述表示。
在越來越多的公眾開始關注生活環境質量、有意選擇環保產品之時,國家超過幾千億元的政府采購制度將如何向綠色產品“傾斜”,無疑對企業、社會產生巨大影響。國家出臺法律明文規定,標準、名單相繼出爐,各級政府采購部門加倍扶持,在這樣的有利局勢下,眾多“物美價不廉”的綠色產品能否闖關經過一個長長的鏈條進入政府部門?
政府先行引領可持續消費
“與可持續生產領域的政策實踐相比,我國推進可持續消費方面的工作還相當薄弱。政府綠色采購是我國建立可持續消費模式的突破口。”作為中國政府綠色采購的倡導者,陳燕平認為,從法律法規等政策條件、技術標準尤其是緊迫的資源、環境等現實條件看,政府先行引導可持續消費正逢時。
2006年10月24日,中國財政部和國家環保總局聯合頒布《關于環境標志產品政府采購實施意見實施意見》并列出“時間表”,正式啟動了中國政府綠色采購制度。
政府采購制度作為公共財政體系管理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國家管理直接支出的基本手段。政府采購的綠色標準不僅要求末端產品符合環保技術標準,而且要按照產品生命周期標準使產品設計、開發、生產、包裝、運輸、使用、循環再利用到廢棄的全過程均符合環保要求。
陳燕平介紹說,依據國際經驗,政府綠色采購具有集中式消費規模大和政府示范作用明顯等特點,可以成為引領和推動可持續消費和綠色市場形成的重要手段。他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消費取向和消費行為對生產的方式和內容有決定性的影響。政府通過政府綠色采購對環境友好型產品的消費選擇可以向生產領域發出價格和需求的激勵信號,刺激生產領域的清潔技術與工藝的研發與應用、環境友好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推動循環經濟產業體系的發展。
此外,可持續消費的觀念還包括對諸如水、電等資源能源的節約和對廢棄物的再利用和再循環。消費領域廢棄物的回收和再利用可以向生產領域源源不斷地提供大量的再生資源,減輕末端處理壓力,拉長產業鏈,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在政府明確的綠色采購引領下,可持續消費行為既可以幫助生產領域減少資源能源投入,也可以為其提供再生資源和綠色服務,同時減少污染排放。
同時,我國實施政府綠色采購的技術標準和技術支撐條件已經成熟,形成了1000多億元產值的環境標志產品群體。中國環境標志計劃在產品綠色標準制定方面跟蹤國際同類標準發展動態和趨勢,使中國環境標志標準技術先進而成熟;在環境標志產品認證制度方面積極完成與國際標準的接軌,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因此,政府綠色采購制度實際上也有助于我國克服綠色貿易壁壘,增強中國產品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綠色采購概念到現實需突破
剛剛在哈爾濱舉辦的中國第二屆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成果展現場,政府綠色采購作為專門展區向公眾呈現了中國龐大、繁雜的政府采購中漸漸顯露出的“綠色”。一位參展的業內人士也坦言,近年在法規文件、社會輿論出現頻率甚高的“政府綠色采購”從概念推進到現實的進程中政府、企業仍有大量“功課”要做。
“從政策到社會氛圍都要求環保、綠色,我們在選擇采購辦公家具、裝修涂料等標志明顯可見的用品時當然‘綠色’優先。但是,就拿我們部門在政府采購指定供應商那里選擇相機等數碼設備來說,性能、價格還是決定要素。”一位代表單位參展的公務員說,“說白了,多數時候,我們即便有心也沒有那個鑒別‘綠色產品’的能力。”
黑龍江省政府采購中心主任陳佩剛說,政府綠色采購制度提出之初,政府部門和企業當時曾為這一在“概念”層面的政策導向如何量化并具體執行存在困惑。
國家要求政府采購中要執行“三公一誠”的招標原則,但品目繁多、數量龐大的采購商品取舍中怎樣與“傾斜”綠色產品結合?一些地方的政府采購部門在復雜、困惑中開始探索。
一面是“環境友好”戰略下國家政策、法規命令要求,一面是日漸“覺醒”的環保要求。陳佩剛介紹說,黑龍江省政府采購部門開始對參與招標的用戶嘗試進行審核。“在辦公家具、建筑裝修裝飾耗材的招標中,我們已經將是否具備ISO9001等環保指標納入招標采購審核記分范圍中,適度體現出‘傾斜’,也取得了成效。”
“但是,政府采購涉及商品實在太龐雜,即便是政府采購部門有意對綠色產品“傾斜”也只能在標志明顯的少數種類中開始嘗試。” 陳佩剛說,“對于那些技術含量高的高科技產品和成分復雜的產品,進行界定和區分難度實在太大。我們一直期待著國家能夠下發更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