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其他信息 > 正文

圓明園石柱基座從挪威“回家”的路

2014-02-19  來源:新華國際
[字體: ]

  挪威卑爾根市“科德”(KODE)藝術博物館中有21件圓明園柱基。這是其中的7件的石柱基,或許是他們能“回家”。

  一個世紀前流落異國他鄉的7座圓明園大理石柱基,將在今秋,從挪威一家博物館回歸中國。

  位于挪威西部港口城市卑爾根市中心的科德(KODE)藝術博物館是挪威第二大博物館,也是北歐地區最大的博物館之一,藏有6.6萬件各類工藝美術品。其中,有大約4000件收藏來自中國。

  根據科德藝術博物館、北京大學和中坤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去年12月12日達成的學術交流合作協議,科德博物館將把21座館藏圓明園石柱基中的7座,于今年9月轉館到北京大學,永久留在中國展出。

  合作緣起2月13日,本網記者來到了科德博物館一號展館。進展館大廳右拐,上二樓,就進入了中國展廳。主展廳里,呈弧形排列了十幾座缺胳膊掉腦 袋的石雕像,其中過半是腳踩蓮花座的菩薩雕像。不同展區的墻上貼有相關的漢字。側廳里,斜斜地排列著7座同樣灰白色、同樣雕花但高矮不一的石質柱基。

  剛離任的埃蘭·霍耶斯騰和剛繼任的新館長卡琳·欣茲博在這些雕像的“注視”下接受了本網記者的采訪。

  霍耶斯騰說,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久的將來會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如何理解和應對中國的迅速崛起,是擺在全世界面前的重大課題。 他認為,要了解中國的現在甚至未來,必須要了解中國的過去。在這方面,科德藝術博物館有很好的館藏資源可以挖掘。但是,博物館方面對中國收藏品的研究力量 特別薄弱。早在兩三年前,博物館管理層就開始討論怎么辦。直到去年8月,他經人牽線搭橋,同中坤集團董事長黃怒波見面交流之后,一切才迅速變得清晰起來。

  談判神速黃怒波是北京大學知名校友,與北大高層關系密切。經黃怒波牽線搭橋,霍耶斯騰前往北京,與北京大學負責人磋商合作事宜。

  三方一拍即合,一切進展迅速。霍耶斯騰說,整個談判只有短短4個多月。去年12月12日,協議簽字儀式在科德博物館中國展廳舉行。

  霍耶斯騰說,所有人都對這么快就達成協議感到吃驚。“我們把桌面清理干凈,坐下來,就開始談這件事。與各方溝通、草擬協議文本、找律師審核……幾個月里做了如此多的工作,我們也感到吃驚。”

  根據這份協議,科德博物館7座圓明園石柱基轉館到北京大學管理和維護;北京大學派專家到科德博物館工作,參與對館藏4000件中國藏品的研究整理,幫助布展和策展;科德博物館也派人到北京大學學習相關知識;中坤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則提供合作項目所需經費。

  根據協議,北京大學有義務維護和保護好這些柱基。將來如果因某種原因不能履行這一約定義務或想把這些柱基移交給條件更好的單位,北京大學必須同科德博物館協商并征得同意。

石柱基“回家”是永久性的,是無限期回歸;粢跪v說:“我們不能說,好了,我們現在有地方展出了,把它們還回來吧。我們不能說這種話。當然,北京大學還要讓大眾能夠參觀這些石柱,不僅僅是讓學校教職工看。另外,還要講述相關的歷史。”

  欣茲博補充說:“北京大學不能轉移,不能出售,諸如此類的事情不能做。”

  不是買賣中坤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還承諾向科德藝術博物館捐資1000萬挪威克朗(約合980萬人民幣),用于修整遭竊賊破壞的中國展廳展覽設施,升級安全警報系統。黃怒波承諾的捐資額占修整升級工程預算的一半。

  霍耶斯騰對黃怒波的善行贊賞有加。他說,黃怒波慷慨解囊是為了中國展廳能夠盡快復展,讓更多的人有機會了解中國。“黃先生捐助科德博物館,同時 也捐助北京大學,這讓如今的學術合作交流成為可能。我們首先把他看成一位慈善家。他的善行將使北京大學受益,也使中國文化獲益,我們也得到我們需要的專業 知識。實際上,他在這項合作中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霍耶斯騰說,當然,有許多人可能會說這些東西很值錢,可以拿到市場上去出售,能賺不少錢。但從博物館角度看,這些石柱基被認為是中國文物,出售這類物品是不符合倫理的。“這不是買賣,而是有著遠超買賣的考慮。”

  霍耶斯騰把石柱基的回歸稱為“轉館”(transfer),而不是“歸還”(return)。他說,“轉館”更中性。用“歸還”就像我不要了才 送還給你。“考慮到這些石柱的歷史特殊性,我們不用‘歸還’這個詞,是出于對中國人民的尊重。這一點對我們來說一直都很重要。”霍耶斯騰解釋說。

  他們在討論中還用過一個詞“回家”(the homecoming)。“回家”是很開心的事,而“歸還”又好像我欠你了,給你償還。想來想去,用“轉館”

  最好,不牽涉情緒。最后,協議各方在這一點上達成了相互諒解。

  在這次合作中,科德博物館、北京大學和中坤投資集團組成了一個“三角關系”。中坤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出資,北京大學出智,科德博物館讓部分圓明園石柱基重返故土,為中外文化交流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合作模式。

  欣茲博說,在挪威,這是一種獨一無二的合作模式。霍耶斯騰對此表示贊同。他說,在整個北歐,也沒有聽說過有類似的合作。

對于開創這種合作模式的重要性,欣茲博和霍耶斯騰也是異口同聲。

  欣茲博說:“我簡直無法用語言形容這對我們意味著什么。我們有一個雄心壯志,那就是把科德博物館建成在中國藏品研究方面領先歐洲的博物館。與北京大學這樣的中國頂尖學術單位合作,將使科德藝術博物館的中國展覽如虎添翼。”

  霍耶斯騰說:“我無法低估這項合作的重要性,因為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是在中國和挪威之間架設一座橋梁,一座能使我們兩國和兩國文化之間的理解和尊重達到更高水平的文化橋梁。”

  民間力量隨著中國民間資本的發展壯大,它們在拓展國際市場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會參與到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傳播中來。在挪威,華為公司和中興公司等中資公司經常贊助華人華僑在當地開展的各種文化活動。

  在中國文化對外傳播以及國家軟實力建設方面,民間資本可謂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目前,各方都在關注著科德博物館、北京大學和中坤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這項合作的進展,期待著這種合作能產生積極的成果。如果合作順利,成效顯著,不排除有更多的中國民營企業以各種方式參與到對外學術和文化交流中來。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