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其他信息 > 正文

“大師”熱降溫 “用心之作”引領當代藝術瓷市場

2014-10-25  來源: 新華網
[字體: ]

 2014景德鎮陶瓷博覽會的拍賣會上,追捧“大師”、只認“大師”現象改變了。在收藏界業內人士看來,“大師熱”的降溫,有利于當代藝術瓷收藏市場的整體發展,更有人預測,當代藝術瓷的“春天”要來了。

    當代藝術瓷市場不再唯“大師”是瞻

    在陶瓷收藏界,“大師”通常指新中國成立后被授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或“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稱號者。但近日舉行的景德鎮國際藝術陶瓷拍賣 會上,并不在此“大師”之列的珠山八友之一王大凡創作于上世紀40年代的粉彩瓷板《歸去來兮》等組合粉彩瓷板,以380萬元的落槌價成為標王。當天,拍賣 會共拍出藝術品158件,成拍率62.45%,總成交額3057.85萬元。

    縱觀近幾年獲得景德鎮國際藝術陶瓷拍賣會標王的,絕大多數都是“大師”作品。如2013年拍賣會上拍出的103件作品,總成交額為6196.96萬元,其中標王價格為1100萬元,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戴榮華創作于上世紀90年代的粉彩雙面釉瓷板四條屏《四美圖》。

    景德鎮陶瓷市場一直是中國當代藝術陶瓷市場的風向標之一,景德鎮國際藝術陶瓷拍賣會的成交情況,對各大拍賣公司即將舉行的秋季拍賣會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引導市場收藏的趨勢和走向。

    景德鎮華藝拍賣有限公司總裁蔣衛民介紹說,本次拍賣會對拍品的結構進行了調整,為滿足不同人群審美與消費的需求,不僅拍品總數大幅增加,還 增加了中低價位拍品的數量。一位拍賣行業內人士表示,因為近年來藝術品市場本來就低迷,為保證一定的成交率,拍賣行對拍品的征集需更加迎合當前市場。

    “大師熱”讓“大師”精品減少

    一些收藏界人士指出,今年以來藝術瓷收藏市場遇冷,與宏觀經濟結構調整的大環境有很大關系,致使企業和個人手頭資金緊張,對藝術品的投資相對較弱。同時,這幾年追捧“大師”的潮流正在降溫。

    蔣衛民表示,以前現當代陶瓷藝術品的收藏一直存在一種誤區,即“只認大師”,認為名家的陶藝作品就是名作,就值得收藏。

    中國收藏家協會成員柯福晟有著10多年收藏經歷。他認為,“大師熱”讓有的大師變得浮躁,有藝術生命力的精品在減少。“大師的作品有好也有 壞,一般情況下一個大師一年出兩三件精品都很難,而要買到這些精品則難上加難。”柯福晟說,有些“大師”甚至花錢請人“代工”,自己最后“畫押簽名”了 事,最終打擊了收藏者的信心和積極性。

    此外,一些業內人士表示,原來公款消費在藝術瓷市場中占比較大,近年來相對削弱,也間接地影響了藝術瓷收藏市場。

    變“應付之作”為“用心之作”

    “大師熱”的降溫,還讓人們對當代藝術陶瓷有了新思考。每個藝術家都有自己的特長,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其他當代陶瓷藝術品同樣具有很大的潛力。

    從原來只看大師名頭,到現在更關注作品本身是否優秀,“大師熱”降溫有利于市場健康發展。“包括大師在內的許多藝術家原來確有一些應付之 作,但現在更多人在用心創作,因為感受到了市場壓力。對于新一代陶瓷藝術家的成長也更有利,他們不再盲從市場,而是靜下心來創作。”蔣衛民說。

    此外,當代藝術瓷的真偽鑒定正在興起。中國版權協會副秘書長、中國藝術品鑒證備案中心管委會主任殷秩松介紹,中國版權協會今年率先在全國成 立了藝術品備案鑒證中心,為藝術品提供特征信息服務和保真鑒證備案服務。其中,中國陶瓷藝術品數據庫于10月20日正式上線,今后陶瓷藝術品可擁有全國通 用的“身份證”。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