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川,1962年生于山東省微山縣。1979年到南京軍區服役。1984年考入山東藝術學院,畢業后從 事雜志美編和記者工作。1991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攻讀碩士學位。1994年考入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美術系攻讀美術學博士學位,畢業后就職于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歷任《美術觀察》雜志副社長、《中華文化畫報》社主編、《畫刊•今日中國美術》雜志主編等職。2014年被聘為中國人民大學文 化藝術策劃研究所研究員。
2009年以前,郭曉川更多的是以美術理論家、美術批評家、出版編輯家和藝術策展人的身份活躍于美術界。2014年以后,郭曉川說自己更多的是以一個畫家的身份出現在美術界。
郭曉川為自己編撰了一份年表,上面清楚的顯示了他從8歲之后的藝術成長歷程:8歲入讀小學,9歲拜師學畫,10歲開始創作的作品便參加山東省各類美術展覽,27歲開始專注于美術史的研究并撰寫發表多篇論文,47歲第一次舉辦自己的個人畫展……
創作中的郭曉川。
母親的支持成就藝術之路
郭曉川介紹說自己剛上小學時特別愛寫寫畫畫,只要是能畫的地方都被他畫滿了“杰作”,課本和作業本上理所當然地被自己畫得到處都是,老師認為他調皮,就告訴了母親。但母親沒有責罵他,反而找到了微山縣當地文化館搞藝術創作的趙明程做他的藝術啟蒙老師。
“趙明程老師是我的藝術啟蒙老師,他不僅教我畫畫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思想素養,他認為一個畫家的成長與成才不應該只是一味提高繪畫技巧,更應該注重文化修養,所以除了跟趙明程老師學畫畫之外,我在校時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好。”郭曉川說。
17歲高中畢業之后,由于優秀的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郭曉川被學校推薦去當兵,這是郭曉川兒時的夢想,他渴望走進軍營,走向社會,而不是繼續與書桌為伍,雖然家里極力反對他放棄學業,郭曉川還是義無反顧的選擇去當兵。
在軍隊的時間里,除了平時的軍事訓練,業余時間郭曉川全部用來讀書畫畫,后來復員時很多戰友都去了公檢法這一類單位,而他選擇回到縣文化館工作。
郭曉川說:“我母親特別希望我去做自己擅長的事,在文化館從事美術創作和文物考古的工作,回到文化館我正好繼續向趙明程老師學習美術,那時我還參加了1982年建國后的第二次文物普查,和社會基層的接觸比較多。”
郭曉川的畫室墻壁上掛著他最近創作的人物畫作。
沒有文化底蘊難出藝術大家
在文化館工作了三年,郭曉川選擇重新開始自己的學業,1984年考上了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師范專業,在山東藝術學院的學習讓郭曉川的繪畫專業 技術得到提高,同時對于美術的認識更為廣闊。1991年入讀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專業研究史前和秦漢美術史,1994年考入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讀博 士,因為考博時的英語成績比較好而被分去研究西方美術史。
從1992年開始,郭曉川的名字活躍在各大美術雜志,他出版了多部學術專著和多篇學術論文,譬如《中西美術史方法論比較》《當前中國美術三 種運作機制及其特點》和《山水翡翠創作理論與實踐芻議》等。他策劃并舉辦了多次藝術大展,譬如1998年的中國當代美術二十年啟示錄美術展覽、今日中國美 術大展以及2012新寫實油畫展覽等。但是,他從沒有把自己的作品放在這些展覽中。
郭曉川喜歡寫詩,常常會將自己寫的律詩用手機短信發給自己的朋友,細心的朋友還將這些詩歌歸攏形成“郭曉川詩歌”的小冊子,在郭曉川的畫中,常常題寫自己創作的律詩以抒發自己的情感。
“我常常會思考我們現在的美術狀況,這條路應該怎么去走,我認為一個畫家如果想要有更高的成就,必定是在畫畫之外多下工夫,美術應該是一個 綜合學科,而不應該是現在這樣的美術高等教育割裂式的教學方法,要么囿于某一種形式繪畫技巧的訓練,要么拘泥于單一的理論,沒有文化底蘊很難出現大藝術 家。打個比方,你看現在畫山水畫的有幾個敢寫自己的詩歌,甚至抄唐詩宋詞都能抄錯。”郭曉川把藝術學習比喻成為癌細胞的形成,好的藝術作品應該有長期的文 化積累,應該對社會有深刻的認識,應該跟生活融合在一起,應該去尋找真理性的東西,使藝術技巧和思想修養得到提高,有一個完整的經得起推敲的理論。郭曉川 說這也是自己在讀研究生與博士期間選擇研究美術史的原因。
《貓頭鷹》是郭曉川目前最為喜歡的一幅作品。
我給自己的定義是畫家
2009年,中國收藏家協會在全國政協禮堂舉辦的“郭曉川作品展覽”,第一次將郭曉川的作品展現在大眾的視線里。那次展覽之后,郭曉川再一 次在大眾面前隱藏起來。直到2014年,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主辦、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文化藝術策劃研究所承辦“翠屏蓬瀛——郭曉川、尤昌明翡翠山水作 品展覽”,郭曉川在翡翠上畫山水的回歸方式讓大眾驚艷了一把。
“可能私下里朋友們知道我畫畫,但是很多人基本上不知道我畫畫,第一次辦個人展覽的時候,很多人看到之后很吃驚,說郭曉川什么時候成了畫 家,還畫這么好的畫,但是如果我給那次展覽作品打分也就是剛剛及格,自己感覺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他說自己不做展覽是因為需要給自己時間和空間安靜 地畫畫,把自己研究的東西理論、技巧以及文化完美地融合起來,遵從自己的內心去尋找藝術的本源,直到覺得自己的作品成熟了,到了可以給大家看的時候就會拿 出來。
對于自己的多重身份,郭曉川說:“我給自己的定義是畫家。多年以來,我以美術理論家、美術批評家的身份出現在美術界,研究美術的前世今生, 這樣讓我對歷史上和現當代的美術流派更為了解,并研究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我以策展人或者編輯出版者的身份出現在美術界,這些組織策劃的活動對我來說更多 的是自我教育,我希望自己有更好的作品展示給大家,我一直想著如何將詩、書、畫、印較好的結合,在傳統的基礎上做出具有時代性的突破。”
郭曉川在美術理論研究、美術批評和創作實踐中,經過長期和深入的思考,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論框架,他把自己的這個理論思想叫做“絕對的折中 主義”。 他說,這個理論主要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藝術標準的“好或者壞”只有一個;另一個是創作方法折中,藝術作品只要是能完美的表達自己的理念、情感, 什么樣的表現形式都可以。
“說夢想,當然是把自己的創作成果打造成具有時代精神的文化名片。”郭曉川最終的目標是建立一整套自己的理論體系,整合藝術理論,延續和發揚傳統文化,還原詩、書、畫、印這一中國傳統藝術文化形式在世界藝術之林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