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其他信息 > 正文

大英展今日起亮相國博 百件藏品九件來自中國

2017-03-03  來源:新京報
[字體: ]

  太陽能燈具與充電器

  霍克森胡椒瓶

  “大洪水”記錄板

  奧杜威石質砍砸器

  佘盆梅海特內棺

  3月1日,中國國家博物館,嘉賓媒體在參觀密特拉神像。

  今日(3月2日)起,“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以下簡稱大英展)正式開展,100件來自大英博物館的精品展品將在中國國家博物館 “駐留”三個月,于3月2日至5月31日向觀眾全面開放,講述一部縱跨200萬年,橫跨五大洲的人類文明史。據介紹,這100件文物精選自大英博物館 800多萬件藏品,其中有9件文物來自中國。

  展品縱貫200萬年、橫跨五大洲

  “大英展”緣起于2010年大英博物館與英國BBC廣播公司的合作項目,該項目希望借100件館藏文物講述世界歷史,后大英博物館與企鵝出版公 司出版了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中文版《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一書。

  在此書基礎上,大英博物館推出同名展覽項目,并在世界范圍內巡展。參展的100件(組)展品精選自大英博物館800多萬件藏品,時間跨度從奧杜威峽谷出土的石質砍砸器到當代人工制品,縱橫200萬年,空間范圍則橫跨了五大洲,向世界觀眾講述人類文明歷程。

  據策展方介紹,展覽連同序言在內,共九個單元,將帶領觀眾感受一部別樣的世界歷史。

  100件文物中有9件來自中國

  此次“大英展”出現了不少“重器”,如出土伊拉克的“大洪水記錄板”,其上以楔形文字記錄了諾亞方舟的“大洪水”故事;還有著名的丟勒《犀牛》版畫,以及被視為歐洲文明重要標志的“劉易斯島棋子”等,這些重磅文物都是首次來中國展出。

  值得一提的是,“大英展”還有不少中國元素,100件文物中9件來自中國:包括良渚文化的玉琮,西周早期的康侯簋,商周時期的镈,東漢青瓷六博俑,唐代劉庭訓墓的三彩文官俑,以及元代的青花瓷盤和龍首雙耳瓶,中國產的太陽能燈具與充電器等。

  感興趣的觀眾今起可前往國博北10展廳感受“大英展”帶來的思考。展覽需單獨購票,票價50元。

  ■ 看點

  佘盆梅海特內棺

  看點:棺木材料全部來自埃及之外

  時間:公元前600年

  大英展的序言部分僅有一件展品,即一套屬于古埃及女貴族佘盆梅海特的木棺。木棺制作于公元前600年,初看和人們常見的古埃及木棺并無二致,但 是經過分析研究發現,它的全部材料都來自埃及以外的地區:木料來自于黎巴嫩,黃金來自努比亞,青金石來自阿富汗,瀝青來自兩河流域。這個普通的木棺試圖向 觀眾表達,在早期文明時代,世界范圍內的交流合作已經成為普遍現象。

  奧杜威石質砍砸器

  看點:大英博物館歲數最大的“工具”

  時間:250萬年前

  250萬年前,第一批工具被人類祖先在非洲制作出來,從此與我們建立起聯系。大英博物館收藏的最古老文物——奧杜威石質砍砸器,就是這些工具之一。

  人類祖先利用這些工具切割動物軀體,砸碎動物骨骼,以獲得營養豐富的骨髓,令其他食肉動物望塵莫及。得益于工具的使用,人類變得越來越強壯,大腦也愈來愈發達。工具伴隨人類走出非洲,進入包括美洲在內的新世界。

  “大洪水”記錄板

  看點:早于圣經記載諾亞方舟400年

  時間:公元前7世紀

  定居農業形成之后,人類社會發生的最重大變化就是大型城市和國家的出現,人口眾多的城市需加強管理,文字應運而生。早期文字多書寫在竹子等易碎有機物質上,而中東地區的文字則多被印在泥板上,許多因此得以保留。

  在那些泥板上還發現了早期文學作品。公元前7世紀的“大洪水”記錄板,用楔形文字書寫了人類最早史詩《吉爾伽美什》的部分篇章,其內容與《圣經》中諾亞方舟的故事相近,而時代則比后者早約400年。

  霍克森胡椒瓶

  看點:“絲綢之路”上的奢華胡椒瓶

  時間:公元4世紀

  公元800年左右,中東和亞洲的大部分地區被中國的唐朝和伊拉克的伊斯蘭阿拔斯王朝所控制。他們支配著連接東西方絲綢之路的巨額貿易;依靠商人和駱駝組成的商隊,香料和絲綢等奢侈品得以在絲路上流通。

  因為對東方奢侈品的需求持續高漲,這類貿易活動在中世紀早期達到鼎盛。公元4世紀制作的霍克森胡椒瓶,其珍貴的材質和奢華的裝飾,表明香料在中世紀西方有著怎樣的價值。

  太陽能燈具與充電器

  看點:代表當下人們對清潔能源的渴望

  時間:2005年

  如今,得益于塑料和其他廉價材料的使用,人類正制造出更多的物品。同時也逐漸意識到一次性用品對環境和全球資源的影響,并通過制造品表達和應對 這些焦慮。2005年中國深圳生產的太陽能充電電燈代表了當下人們應對環境惡化的努力,以及對清潔能源的渴望。我們繼續環繞于傳達希望、憂患與獨創性的物 品中——這些創新和有趣的物品支撐了我們的生活,使我們的世界與未來緊密相連。

  ■ 揭秘

  第100件“文物”為何是太陽能電燈?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百件文物中的“第100件文物”,是2005年中國深圳生產的太陽能燈具與充電器。為何這一現代用品也能作為“文物”參展?

  對此,大英博物館館長哈特維希·費舍爾解釋說,其背后蘊含很多含義,“它代表了當下人們應對環境惡化的努力,以及對清潔能源的渴望。”他說,人 類應當繼續環繞于傳達希望、憂患與獨創性的物品中,因為“這些創新和有趣的物品支撐了我們的生活,使我們的世界與未來緊密相連”。

  另外,根據“大英展”慣例,巡展地要提供能體現所在地文化特征的第“101”件文物共同展示。昨日,這件神秘的“第101件文物”揭曉了謎底:是由國博提供的2001年中國重返世貿組織的木槌和簽字筆(一組三件套)。

  據了解,之所以選擇這一件(套)文物來加入展覽,主要考慮到世貿組織是致力于消除貿易壁壘、實現經濟全球化的組織。中國也是世界貿易組織前身的 創始國,中國歷經重重困難,終于于2001年重返世界貿易組織,這對中國的改革開放來說,對于世界經濟發展來說,都有重大意義。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