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13日電(記者劉文國、董峻)素有“中國林都”之稱的黑龍江省伊春市正在加快從“砍樹”城市向“護林”城市轉型,并將力爭到2030年讓中國東北的生態屏障小興安嶺恢復原貌。
這是記者日前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國際林業產業博覽會上得到的消息。
以木材經濟為主體的伊春市,從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逐步陷入資源危機、經濟危困。為了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伊春市確定了“生態立市”的核心發展戰略,提出再困難也決不以犧牲生態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為保護紅松這一珍貴物種,在市財政每年減少近1億元收入的情況下,伊春市仍然作出了全面停伐天然紅松的決定。
經過不懈努力,伊春市木材產量由2001年的152萬立方米調減到134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從2001年的78.4%上升到82.3%。同時,這個市還啟動了林權制度改革試點,先后在5個林業局、15個林場(所)中拿出8萬公頃國有商品林地承包給國有林業職工,首開我國國有林區林權制度改革先河。
去年5月被國家正式列入全國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后,伊春市又進一步提出力爭用15年左右時間,讓全市森林覆蓋率和林木蓄積量基本恢復到上個世紀60年代水平,并將爭取到2030年讓小興安嶺恢復原貌,以實現全市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經營和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
小興安嶺林區位于黑龍江省東北部,與俄羅斯隔江相望。小興安嶺縱貫全境的伊春市是我國重要的國有林區和開發最早的木材生產基地,開發建設50多年來,共生產木材2.41億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