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員日前通過監測發現,和蓄水前相比,三峽庫區萬州江段和葛洲壩下宜昌江段的魚類優勢種發生了較大變。
監測結果顯示,在萬州江段,適應流水生活的種類,如銅魚、圓口銅魚等優勢度降低,適應緩流的物種成為優勢種;在葛洲壩江段,原來的優勢種主要為草魚、鰱魚、瓦氏黃顙魚、圓口銅魚等,但蓄水后它們的優勢度大幅下降,與此對應的是,銅魚、鳊魚的優勢度大幅增加,其中銅魚成為這一江段的絕對優勢種。
研究人員還發現,在葛洲壩下,中華鱘的野生繁殖群體數量在波動中呈下降趨勢。目前長江口的中華鱘幼魚資源,90%左右都是來源于葛洲壩下的自然繁殖后代,約10%來源于人工繁殖放流。2006年,宜昌至宜都江段的兩個四大家魚產卵場的產卵規模也急劇下降。
專家認為,這一結果表明,隨著三峽水庫的全面完工,其對水生生物的影響將進一步凸顯。針對這一現象,專家建議有關部門和相關研究機構,應當進一步加強受影響的特有魚類的生物學和人工繁殖技術研究,采取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