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應北京農業信息化學會邀請,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林業大學沈國舫教授來到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作了題為“中國的生態建設工程:概念、范疇和成就”的報告。中心40余人聽取了報告。
沈院士首先從環境、生態、生態建設和生態工程的概念談起,理清了環境、生態、生態環境、生態環境建設等概念,指出生態(建設)工程向大工程的擴展。之后介紹了中國生態建設工程的范疇,認為除了1998年原國家計委在《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中提出的自然保護(包括生態系統、野生動植物和自然景觀的保護)、植樹造林、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草原建設和生態農業之外,中國生態環境建設的主要內容還應當把城市園林建設和工礦交通建設區域的生態恢復重建也列入內, 共計八項。并介紹了1999年以后新上的幾項生態建設大工程,包括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退(輪休)牧還草工程等。接下來,沈院士又指出:植被建設是生態建設的中心任務。并對近年來出現的一些偏差從科學角度作了糾正。
報告的第四部分,沈院士談了中國生態建設工程的成就和問題。生態建設工程是以追求生態效益為其主要目標的,因此生態評價是最主要的評價。對于各項生態建設工程的綜合生態效益評價,沈院士從植被覆蓋率、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及碳匯增長等幾個角度,基于詳實的數據分析,得出中國的各項生態建設工程確實已經在抑制自然災害影響、改善生態狀況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隨后,沈院士分析了中國總的生態和環境狀況是非常嚴峻的,中國的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對于生態和環境的壓力很大,而且還要持續相當長的時間。但中國為了改善生態和環境狀況而進行的生態建設工程,已經產生了明顯的效益,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并以其巨大的規模、豐富的多樣性及其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緊密聯系在國際上堪稱范例。
報告結束后,沈院士就如何發展生態建設信息技術與學會理事長趙春江作了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