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jì)50年代,瑞士冰川學(xué)家弗利茲·穆勒(Fritz Müller)和奧地利科學(xué)家歐文·史內(nèi)德(Erwin Schneider)通過給尼泊爾珠穆朗瑪峰地區(qū)的冰川、山脈和山谷拍攝照片,最先對這一地區(qū)進行了大規(guī)模研究。50年后,美國地理學(xué)家奧爾頓·貝爾斯(Alton Byers)重返當(dāng)年的拍攝地點,嚴(yán)格根據(jù)前輩們的拍攝角度再次給喜馬拉雅山拍攝了40多張照片,其中有很多照片說明了氣候變化對這座全球最大的山脈產(chǎn)生的驚人影響。
下面的照片僅是在波恩舉行的以氣候變化為主題的“喜馬拉雅――景觀變遷啟示錄”展上展出的眾多照片中的一部分。
1.伊姆加冰川(Imja)
從上圖可以看到,二十世紀(jì)五十年代,伊姆加冰川(Imja)上覆蓋著厚厚的一層冰,遠遠看去,一片銀裝素裹的景象。50年后,由冰川融水匯聚而成的小池塘不斷出現(xiàn)并擴大。到二十世紀(jì)七十年代中期,形成了伊姆扎湖。這座冰川上較薄的覆蓋物可能加速了表面冰層的融化,因為太陽產(chǎn)生的熱量通過這里更易被傳遞到冰層深處。
從下圖可以看出,到2007年,伊姆加湖已經(jīng)擴大到大約1公里長,平均深度達42米,蓄水量超過3500萬立方米。伊姆加冰川以每年74米的速度消失,被認(rèn)為是喜馬拉雅山脈消失速度最快的冰川。
2.塔波切峰( Taboche Peak)
從上圖可以看到,歐文·史內(nèi)德從南卡特生(Nangkartshung)修道院拍攝的6367米高的塔波切峰( Taboche Peak)。在塔波切峰和它附近高6440米的喬布拉普桑(Jobo Laptsan)峰的影響下,位于較低處的尼泊爾坤布谷(Khumbu Valley)形成。塔波切峰腳下是通往珠穆朗瑪峰探索大本營的道路。紹洛索(Tsholo Tso)是喬布拉普桑峰腳下的一個冰磧堰塞湖。
3.南卡特生修道院
上圖是從南卡特生修道院的一處制高點拍攝的。幾張照片組合在一起,展示了高達6856米的阿瑪達布朗峰(Ama Dablam)和伊姆加山谷的全景圖。南卡特生修道院位于珠穆朗瑪峰小路上的丁波切村附近。
下圖是2007年拍攝的阿瑪達布朗峰和伊姆扎山谷。由于全球氣溫升高,阿瑪達布朗山的左側(cè)冰層已消退了100多米。由于海拔越高,氣溫越低,所以冰層融化現(xiàn)象在海拔較低的地區(qū)更為明顯。
4.坤布冰川
上圖是歐文·史內(nèi)德從塔波切山上(6367米)拍攝的坤布山和伊姆加山的風(fēng)景照。從圖的左側(cè)可以看到位于金字塔狀的普莫里峰(Pumori,7146米)山腳下的坤布冰川,這座冰川坐落在尼泊爾坤布谷的前面,而尼泊爾坤布谷是前往珠穆朗瑪峰大本營的必經(jīng)之路。從下一幀可以看到海拔8410米的世界第四高峰――洛子峰。伊姆扎山位于整幅畫的中間,位于它附近的島峰(Island Peak)清晰可見。海拔6856米的阿瑪達布朗峰位于第四幅照片上。
從下面這張奧爾頓·貝爾斯在2007年拍攝的全景圖可以看到,并非全球所有地方的冰川都出現(xiàn)了縮小的跡象。對比兩張照片可以看出,全球氣溫升高暫時還沒影響到海拔高于5000米的冰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