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西班牙塞維利亞召開的第3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五臺山為世界文化景觀。至此,五臺山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產項目。
從1999年申遺之心初動,到2009年申遺成功,五臺山傾十年之力。十年來,五臺山在收獲世界文化遺產桂冠的同時,更完成了從“高山鬧市”恢復為“清凈佛國”的華麗轉身。
除了喜悅,五臺山申遺成功帶給我們的啟示還有:那些意圖申遺的景區乃至全國其他景點,在今后的發展中,應如何避免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五臺山“天生麗質”征服評委
記者進入初夏的五臺山,只見歷經兩千多年的佛教古建筑群環抱在群山之中,耳邊傳來的是裊裊梵音和山谷鳥語,一片自然和人文和諧交融的佛國勝境景象。五臺山入選世界文化景觀的喜訊正在這里奔走相告。
入選“世遺”,來之不易。據了解,近年來,國際組織對世界遺產申報項目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并明確提出向尚沒有世界遺產項目的國家進行傾斜。處在世界遺產項目數量已居世界第三的中國,五臺山的入選更顯珍貴。
五臺山入選世界遺產項目,因其“天生麗質”,又是名至實歸。
山西省五臺山申遺領導組辦公室負責人任在剛說,國際教科文組織對文化景觀的定義是代表“自然與人類的共同作品”,它一般是由人類有意設計和建筑的景觀,與宗教有關的紀念性建筑物容易入選。而五臺山這座享譽世界近兩千年的佛教名山,清涼勝境,擁有世間罕見的佛教建筑群和大量的造像、雕塑、壁畫、經書、音樂等文化藝術的寶庫,為全人類保留了無法估量的財富。
世界遺產委員會一致認為,五臺山符合世界遺產標準,遺產保存和保護管理狀況良好,具有高度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決定將其作為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項目。
五臺山佛教協會副秘書長韓降根說,五臺山完美體現了中國“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成為持續1600余年的佛教文殊信仰中心——一種獨特而富有生命力的組合型文化景觀。
“高山鬧市”一度使佛國圣地蒙塵
盡管“天生麗質”,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商業開發熱浪席卷五臺山,過度的商業化一度使佛國圣地蒙塵。
2000年前后,是五臺山商業氣息最為濃厚的時期。那時,五臺山莊嚴的寺院被林立的賓館、商店、飯店包圍;塔院寺、菩薩頂、黛螺頂等周圍小商小販聚集;五臺山標志性建筑大白塔周邊,居民們隨意修建房屋、賓館,路邊每隔三五步就立著廣告牌、電線桿;汽車喇叭聲和小商小販的叫賣聲不絕于耳,讓整個景區雜亂不堪;大量生活廢水的排放,讓景區中心一帶污水橫流……
據有關部門不完全統計,五臺山“商業鼎盛”時期,其核心地帶共有賓館700多家,飯店1000多家,大小商鋪更是不計其數。濃重的商業氣氛令前來參拜的游人不免遺憾:“我們想來的是清凈的佛國圣地,而不是霓虹閃爍的‘高山鬧市’……”
過度的商業開發,使五臺山人工化、商業化、城鎮化日益加劇,這與世界遺產項目要求的景觀真實性、唯一性、完整性完全背道而馳,這給五臺山申遺造成了巨大的困難和壓力。
2006年,五臺山被列入中國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預備名錄,為保護五臺山佛國氛圍,加快申遺步伐,五臺山開始了全面拆遷治理。根據規劃,五臺山一期拆遷工作2007年4月結束,二期拆遷工作從2008年開始到2010年底結束。
經過3年的艱苦努力,目前五臺山景區風貌得到了極大改觀。五臺山當地居民焦瑾琦說:“經過拆遷整治后,林立的小旅館、小商鋪不見了,商業氣息越來越淡。如今每天都能聽到鳥叫聲,每天早上起來爬山,可以清晰地聽到鐘聲和僧人們誦早課的聲音,五臺山清凈的佛國氛圍又回來了。”
五臺山風景區政府一名負責人表示,區政府整治工作的最終目標是,按照1906年一名法國人拍攝的五臺山景象對五臺山進行全面修復,讓五臺山返璞歸真,正本清源。
“先污染,后治理”老路不應再走
“五臺山申遺成功,就好像剛剛考入大學的孩子一樣,今后學習的路仍然很長……”出席世界遺產大會的山西省五臺山管理局局長梁有升在與記者的電話連線中表示。
五臺山申遺成功在山西省乃至全國引起了廣泛關注。許多人認為,五臺山申遺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啟示,對待自然、人文景觀,尤其是不可再生的歷史遺產,要建立健全科學的開發、保護與監管機制。國內景區發展不應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山西大學旅游學院副院長張世滿說,長期以來,受商業利益的驅動,以及缺乏長遠規劃,國內不少景區錯位開發、過度開發現象嚴重,有意無意地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