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斬”珍惜魚類生命通道 “補救”措施尚存疑問
據初步調查統計,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水域內共棲息有魚類189種,其中珍稀、特有魚類40多種,占整個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的30%以上。白鱘、達氏鱘和胭脂魚3種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魚類,云南鲴、中臀擬鲿、長薄鰍、巖原鯉等9種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名錄》。
“從向家壩到三峽水庫庫尾300多公里的保護區干流江段,以及赤水河與岷江下游段等支流,是40多種長江珍稀、特有魚類最主要和最后的庇護所,而小南海江段是它們完成其生命歷程的必要生態通道。” 曹文宣院士指出,白鱘、達氏鱘和胭脂魚等屬于大型魚類,它們的幼魚可以在三峽水庫內生長,但長大后要到自然保護區的流水中繁殖。圓口銅魚、長薄鰍等產漂流性卵的魚類,其魚卵需要在河流中長距離漂流,才能完成孵化。在上游自然保護區內繁殖的魚卵和仔魚,都通過小南海江段被流水帶入三峽水庫,待成長至稚魚或亞成魚后,又需要經過小南海江段返回自然保護區的流水環境生活。“小南海大壩建成后將成為一道巨大的屏障,阻斷洄游性魚類向上游或下游遷移的通道。”
重慶市政府提交的《長江小南海水電站建設項目對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影響及其減免對策專題研究報告》提出,為減少小南海水電站對魚類的影響,可以采取“建設仿生態通道、人工增殖放流”等補救措施。
對此,曹文宣指出,只有具備一定的流水環境和足夠長的河道距離,才能保護長江上游的珍稀、特有魚類。在魚類洄游通道切斷、產卵場破壞、棲息地破碎、流水生境改變、人工繁殖難關沒有攻克的情況下,所謂“建設仿生態通道、人工增殖放流”等補救措施能夠起到多大作用還需要實踐檢驗。
他舉例說,上世紀60年代末修建的七里壟魚道,建成后從未有魚、蝦、蟹通過;1979年建成的洋塘魚道,當時被評價為最成功的魚道,但在取得實際數據后,從1984年起就廢棄不用了。
小南海單位裝機投資近3倍于三峽 合理性值得斟酌
此外,上馬小南海水電站的經濟性和合理性受到專家們的普遍質疑。據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長江保護項目負責人郭喬羽博士介紹,小南海的裝機容量提高之后,也只有176.4萬千瓦,分別為三峽的7.88 %、溪洛渡的12.73 %、向家壩的27.56 %;單位裝機 投資則高達13553元/千瓦,而三峽、溪洛渡、向家壩等水電站的單位裝機投資分別為4950、3538元/千瓦和5749元/千瓦,均不超過6000元/千瓦。
不僅如此。據曹文宣院士介紹,小南海上馬后,不但要移民2.7萬人,而且將淹沒7萬畝土地。“7萬畝土地,對人多地少、耕地資源本來就異常緊張的重慶市來說,不是一個小數目。”
“上馬小南海的理由是站不住腳的。”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區局原局長翁立達介紹說,它的下面已經有三峽水電站,上游在建的有兩座:溪洛渡、向家壩電站,裝機容量分別為1386萬千瓦和640萬千瓦;擬建的有兩座:白鶴灘和烏東德。“這些世界級的水電站都離重慶市很近,而且都是三峽公司的,重慶市的用電問題,完全可以通過與三峽公司協商解決。”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認為,“三峽上馬之后,重慶市的經濟發展的確受到很大限制,三峽公司應該對重慶給予足夠的生態補償。三峽的收益如此之好,而重慶又這么困難,三峽公司應該對他加大補償。”馬軍指出,“但補償不能在建立在進一步侵害環境保護的基礎上,珍稀、特有物種不應該成為雙方利益博弈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