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生態資源 > 正文

代表委員呼吁關注耕地流失保障糧食安全

2011-03-08  來源: 中國環保網
[字體: ]
  昨天(5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是強調,要把保障糧食安全作為首要目標,毫不放松地抓好農業生產。那么為什么糧食安全問題會成為首要的目標?正在參加兩會的代表和委員又提出了哪些好的建議保障糧食安全?我們馬上來連線中央臺記者陳俊杰;

  主持人:溫總理在報告中為什么要把糧食安全放在首要的位置?這有著什么樣的意義?

  記者: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先搞清楚糧食安全的真正含義是什么。它就是要確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時候既買得到,又買得起他們所需的基本食品。它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首先是確保生產足夠數量的糧食,二是最大限度地穩定糧食供應,三是確保所有需要糧食的人都能獲得糧食。正所謂,“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吃飯的問題是根本大計,糧食既是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戰略物資,也是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活資料。糧食安全與社會的和諧、政治的穩定、經濟的持續發展息息相關。我注意到,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直接提到糧食問題的地方并不多,筆墨不重,但仔細研讀報告你會發現,談到的其他的每個問題都與糧食安全有關,相輔相成,例如“三農”問題,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問題,合理調整收入分配問題等等,可以說糧食安全是貫穿整個國民經濟的動脈。因此,總理在報告中強調,解決13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

  其實,糧食安全是一個全球性的話題,糧食安全不僅在中國存在,在國際社也被廣泛地關注著。目前,國際普遍存在的糧食問題是,糧食供給處于緊平衡狀態,糧食價格滯留于高位,而饑餓人口有增無減。

  主持人:那么哪些方面的因素挑戰著我國的糧食安全呢?

  記者:我國確實在遭遇一定程度上的糧食問題。我們國家面臨的糧食問題是耕地僅占世界10%,人口卻占世界的22%,這是面臨的客觀挑戰。另外,隨著城鎮化進程推進,工業化加速,污染問題突出,導致土地流失有加重的趨勢。再有,連續的自然災害也在威脅著糧食生產。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就表示,今年冬春旱情嚴重,可能對糧食生產帶來一定的影響。那么,除了人口、氣候等常態因素直接作用于糧食生產外,偶然性因素也會對糧食安全形成沖擊。特別是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和蔓延,對世界糧食生產的投入、市場交易乃至未來走向都已經產生了明顯的負面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有可能具有長期性和深入性,表現為糧食價格的持續走低抑制了農民的積極性,投機熱錢也可能攪渾糧食市場等等。

  主持人:那么對于糧食安全面臨的問題,正在北京參加“兩會”的代表和委員們又提出了什么好的建議呢?

  記者:一些代表和委員紛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這些代表和委員有來自中央的,也有來自地方的。首先是全國政協委員陳錫文。他說,從長遠看,中國人多地少,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耕地將進一步減少。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保護好耕地,加強農業基礎建設,提高農業科技的貢獻率。而面對開局之年遭遇的一些災害,關鍵是要組織有效的力量和手段去解決這些自然災害的影響,例如科學灌溉等。另外,全國政協常委、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錢克明注意到了土地“占補平衡”當中的問題。他說在城市化過程當中,土地“占補平衡”有以次充好的現象,一些不適合種植糧食的土地大量出現在耕地的“名單”中,長此以往肯定會影響糧食安全。他提出,國家要加大土地執法力度,杜絕此類現象。與錢克明觀點類似的還有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模趙喜忠,他也認為在城鎮化過程中土地流失的問題比較突出,應該加以規范。而來自農業大省的全國人大代表、商丘市委書記王保存提出了多元化發展的道路。他認為,農業可持續發展,保證糧食穩產高產,就必須走產業化、規模化、組織化、標準化的道路。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農業廳副廳長馬巖波認為提高要引進新的品種、新的技術,提高糧食單產。另外,我們也注意到,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對應對糧食安全提出了解決之道。他指出,要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要提高小麥和水稻的最低收購價,要大興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還要增加1300多億元對農中央財政等等。因此我們相信隨著這些政策的推進,糧食安全問題雖然存在,但是不會危及到國民經濟命脈,不會影響我國的經濟建設和政治穩定。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