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園林綠化局日前披露,“十二五”期間,北京將完善和升級現有的6個濕地自然保護區,積極推進10個濕地自然保護小區建設。此舉被外界譽為首都近年來最大規模的濕地恢復行動。
作為一座缺水之城,濕地對北京意味著什么?恢復濕地,北京有哪些困難,又有哪些良策?
濕地之重:3%面積,養育全市五成植物、七成野生動物
2008年,北京對全市濕地進行了系統調查。結果顯示,全市共有1公頃以上濕地5.14萬公頃,占全市面積的3.13%;主要由天然和人工兩大類11種濕地類型組成。其中,天然濕地占濕地總面積的46.4%。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專家介紹,這3.13%的國土面積,卻為北京市近50%的植物、75.6%的野生動物提供了棲息地,是本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區域。北京的濕地內有野生動物393種,其中鳥類276種,占本市鳥類種類的72%,包括國家一級保護鳥類6種;有植物1017種。
目前,北京已建立了野鴨湖、漢石橋等濕地自然保護區6處,面積2.11萬公頃,使市內最典型、最重要的濕地得到了較為有效的保護,還建立了翠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和野鴨湖國家濕地公園。
濕地之痛:面積不斷縮小,生態功能逐漸衰退
據有關資料,濕地面積曾占到北京市域總面積的15%左右,到上世紀60年代,北京還有濕地面積12萬公頃。
但隨著自然生態變化和城市發展,自然濕地不斷縮小,人工濕地也由于水資源短缺等原因而迅速減少。從1980年到2008年,28年間全市水田種植面積減少95.8%。與此同時,濕地污染和泥沙淤積嚴重,生態功能逐漸衰退。另外,工農業生產的快速發展帶來的大量污染物,也導致了北京市濕地維持生物多樣性功能的下降。一個顯著的例子是,北京濕地中過去數量很多的兩棲類標志性動物——金線蛙,如今幾乎消失。
專家介紹說,造成前些年北京濕地減少、退化的原因包括:氣候干旱,水資源匱乏;人口快速增加,用水需求激增;城市化進程加快,擠占濕地;河道硬化嚴重,自然濕地減少等。而工業污水、生活污水的排放,使污染物含量超過濕地自凈能力,是造成北京濕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專家認為,濕地保護需要水系和流域的整體概念,上中下游協調補償,通過協調上游生產方式和水土保持,才能確保下游的水資源,維持濕地生態系統。
濕地之生:加大保護力度,修復濕地2800余公頃
進入新世紀以來,北京市加大了對濕地的保護和修復力度,辦法主要包括:構建“生物浮島”,栽種香蒲、蘆葦、荷花等水生植物,形成典型的草叢沼澤群落,恢復濕地植被和野生動物棲息環境。通過以上措施,濕地面積呈現恢復性增長,2008年以來已修復濕地2800余公頃。
此外,增加財政投入,出臺一系列保護行動計劃。2001年以來,北京市制定實施了《北京市濕地保護行動計劃》、《北京市濕地保護工程規劃(2001—2010年)》。
通過實施郊野公園建設、濱河森林公園、流域綜合治理等生態建設工程,北京的濕地發展迎來拐點。效果最顯著的包括:開展漢石橋濕地植被恢復及水質改善,野鴨湖濕地生態修復和濕地博物館建設,翠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一期建設等工程,共恢復了濕地2000余公頃。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表示,“十二五”期間,北京將逐步形成以濕地自然保護區為基礎、濕地公園為主體、保護小區為補充的濕地保護體系。目前,《北京市濕地公園管理暫行辦法》已開始施行,濕地公園和自然保護小區建設已列入《北京市“十二五”園林綠化發展規劃》。
針對過去缺標準、少規范的問題,北京還將探索濕地分級分類標準、濕地公園管理與考核等方面的政策研究,修訂《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等技術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