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生態資源 > 正文

多國為何"亮劍"北極?搶“路”搶油搶地盤

2011-08-29  來源:《廣州日報》
[字體: ]

圖為北冰洋上的北極熊。(資料圖片)

圖為加拿大總理哈珀觀摩加拿大軍隊北極軍演。(資料圖片)



  核心提示

  從目前看,應對北極氣候變化、北極環境保護、北極資源的合作開發是較易實現的三個領域……我國參與北極資源開發最終將是“多贏格局”。

  ——江南社會學院教授 陸俊元

  中國應拋棄北極事務上的“局外中立論”,應對外強調與宣傳“建設性參與者”的積極角色定位,從易合作、敏感性低的層面參與到北極事務中。

  ——中國海洋大學教授 郭培清

  新聞背景

  連日來,加拿大在北極舉行了史上最大規模軍演,來自陸海空、海岸警衛隊以及政府多個部門的超過1100人參加了軍演,再次點燃了各國對北極的“熱情”。8月22日,丹麥公布北極戰略,宣布將于2014年12月之前向聯合國提交延伸大陸架200海里申請;23日,加拿大總理哈珀前往北極視察,向國際社會宣示其維護北極主權的決心;還有媒體披露,俄羅斯數月內將對北極提出領土要求。

  接受本報采訪的專家表示,種種跡象表明,各國頻亮“肌肉”表明北極步入“搶地大戰”新時代。北極局勢總體處于可控范疇,軍事沖突一般不會出現,而意外的軍事沖突——比如戰機相撞等,具有不可預測性,這增加了北極的復雜性。對中國來說,應該拋棄在北極的“局外中立論”,強調“建設性參與者”的積極角色定位,從易合作、敏感性低的層面逐步參與到北極事務中來。

  背景

  冰冷北極: 

  三大戰略價值

  本報訊 北極的戰略價值顯然不僅是油氣資源如此簡單,江南社會學院北極戰略問題學者陸俊元教授表示,具體來看,北極的戰略價值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1.北極“區位作用”特殊,處于“三大戰略中心地帶”的延伸點。從地緣政治上說,世界的三大戰略中心都集中于北半球,分別是北美區域、以西歐為中心的歐洲區域、東亞區域。三大戰略區域都有大國的身影,最大的對抗在俄美之間。而北極作為戰略力量攻防的“必經之地”,對各戰略中心地帶來說都非常重要。

  2.區位的交通價值具有戰略意義,可從“空中、水下、地面”得以體現。首先,從傳統上看,制空權早是二戰以來各國重視的軍事領域。隨著航線技術的進步,北極正是一條最捷徑的“空中走廊”,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重視北極上空的“飛越權”;其次,如今很多國家都在爭奪北極“水下”控制權,發展水下潛艇技術,北極是一個天然的“地下通道”;再次,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重視“水面”爭奪。隨著北極冰雪融化速度加快,航道價值誘人。從傳統航線來說,進入歐洲都需繞過印度洋、地中海,如果開辟北極航道,路線大大縮短,北極航運正成為各國爭奪的“交通熱線”。

  3.擁有豐厚的油氣資源。北極號稱“第二個中東”,油氣資源早就被各國重視,是一個資源開發的“處女地”。

  現狀

  多國軍演: 

  為“搶地”爭主動

  本報訊 8月5日~26日,加拿大在北極舉行史上規模最大軍演,顯示加拿大在北極“永久性和季節性”的存在能力。對此,陸俊元指出,近年各國在北極軍演明顯增加,呈現日趨頻繁化、常態化、規模化的特點。
 

圖為普京觀摩俄軍北極軍演。(資料圖片)



  在陸俊元看來,北極軍演大概可分為兩個層次。一類是以北約為首的集團性軍演,往往針對俄羅斯。從地緣角度看,俄羅斯在北美與歐洲方向的北高加索地帶都受到壓制,對于自己的戰略空間被壓制,俄羅斯都曾作出一系列反擊行動,比如插旗、戰略轟炸機巡視北極等。

  另一類北極國家單獨的軍演。其中,地緣優勢明顯的加拿大表現最突出,軍演已機制化、常態化,每年8月都會舉行軍演。此外,美國、挪威每年也都有類似軍演。

  在陸俊元看來,軍演是宣示主權、“搶地大戰”的“先遣隊”,目的是為了在北極事務中爭取主動,在未來航道、資源開發、爭奪領地上做準備。

  不過,陸俊元認為,北極地區的核心5國已經形成了一套磋商機制,北極局勢總體會處于可控范疇,軍事沖突一般不會出現。但有一種事態不可預測,這就是意外的軍事沖突,比如戰機相撞等。此前美蘇都發生過潛艇相撞事件,一般都會選擇“冷處理”。

  開發

  非北極國韓國:

  獲得北極資源開發權 

  本報訊 北極擁有全球13%的未探明石油儲量,同時擁有全球30%未開發的天然氣儲量和9%的煤炭資源。 對如此豐富的資源,北極周邊國家已經開始大規模開采。

  北極資源開發存在“非北極國家”與“北極國家”之間的競爭與合作。中國海洋大學極地問題學者郭培清教授認為,在北極國家之中,具有地緣優勢的俄羅斯走在資源開發的前列,俄羅斯已經在開發靠近大陸架、巴倫支海海域的油氣資源。目前,美國的石油集團與環保集團的爭論激烈,對北極資源開發較慎重,但已經在籌劃北極資源開發。

  郭教授指出,目前“非北極國家”對北極日趨重視,主要集中于中日韓三國。

  值得關注的是,“非北極國家”韓國在北極資源開發上走在前列,于今年1月取得北極圈資源的開發權——盡管規模不大,但為開發北極圈資源提供了跳板,可謂意義重大。

  多國關注中國北極政策

  此前,還只有國際大石油公司和俄羅斯、加拿大、挪威等北極圈國家參與開發北極資源。

  剛從美擔任訪問富布萊特學者1年歸國的郭教授指出,對于類似中國的“非北極國家”的動向,美國、加拿大等國有一批精通中文的研究學者,隨時在關注我國對北極政策的最新動態,充分顯示了對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的過度焦慮。

  對策

  拋棄“局外論”

  建設性參與北極事務

  本報訊 今年5月,北極8國召開北極理事會,強調8國在北極上擁有“特權”,以此排除“非北極國家”參與到北極事務中來。

  對此,郭培清教授表示,這完全是北極版本的“門羅主義”,北極畢竟不是“北極圈國家”的北極,8國今后不可能實現排斥非北極國的意圖,這是因為,首先,北極圈8國分歧嚴重,內部不可能“一致對外”;其次,8國也表示將按《聯合國海洋公約》處理爭端,而這個國際性條約顯然不僅僅是北極國家之間的事;最后,北極的保護、開發、利用,顯然也離不開“非北極國家”的積極參與。

  陸俊元教授認為,北極事務正在成為我國對外政策的重要內容,北極戰略政策的制定刻不容緩,因為其他大國都有了成型的北極戰略政策。從目前看,應對北極氣候變化、北極環境保護、北極資源的合作開發是較易實現的三個領域。盡管油氣開發相對敏感,但北極資源開發需要大量資金、技術,單靠北極圈國家難以實現,而且我國還是資源消費的“大戶”,我國參與北極資源開發最終將是“多贏格局”。

  至于中國在北極事務中的定位,郭教授指出,大國戰略必須囊括北極,中國應拋棄北極事務上的“局外中立論”,應對外強調與宣傳“建設性參與者”的積極角色定位,從易合作、敏感性低的層面參與到北極事務中。他認為,中國的和平外交大戰略有利于化解各國對中國的擔憂。

  從當前看,中國應加緊國際政治與專業方面的研究,否則恐怕難在北極事務方面成為重要的建設性力量。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