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生態資源 > 正文

13.1%北京國土面積是風景名勝區[圖]

2011-10-13  來源:京郊日報
[字體: ]

    八達嶺森林公園紅葉成為京郊新景觀。

    北京,是中國六朝古都,歷史源遠流長,境內風景名勝資源豐富,北面有軍都山,西面有西山,與河北交界的東靈山海拔2303米是北京的最高峰……市園林綠化局提供的數字顯示:截至目前,全市風景名勝區達27處,總面積2200平方公里,占北京國土面積的13.1%。這些風景名勝區圍繞在北京的東北、西北、西南,分布在北京市10個區縣,形成了一道生態屏障護衛京畿。

    說起風景名勝區,有些人可能并不十分清楚。我們經常說到郊區去旅游,去景區景點觀光,這些都是風景名勝嗎?其實不然,風景名勝是指具有觀賞、文化和科學價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較集中,環境優美,可供人們游覽、休息或進行科學文化教育活動,具有一定規模和范圍的地域。

    風景名勝區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區域。比如說八達嶺—十三陵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就有286平方公里,它東至花果山,南至龍山,西至關溝,北至大嶺溝,包含有八達嶺、十三陵、居庸疊翠、銀山塔林、溝崖、虎峪、礁臼峪和十三陵水庫等八個景區。主要景區有八達嶺長城景區、十三陵景區、居庸關長城景區等。八達嶺長城是中國萬里長城的組成部分,是明代長城的精華,高聳的敵樓和蜿蜒起伏如巨龍盤桓山間的城樓,充分顯示出其雄險的特色;明十三陵是中國現存體系最完整、規模最宏大、地上地下建筑均保存較好的皇帝陵墓建筑群之一,是明朝遷都北京后13座陵墓的總稱;居庸關長城位于北京西北約50公里處,是萬里長城久負盛名的關隘。風景名勝區的發展,對維護生態環境、國土風貌和自然文化遺產資源,發展地區經濟,擴大對外開放,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北京有3000多年的歷史,是一座享譽世界的歷史文化名城。1.6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川秀美、文化燦爛,風景名勝資源類型多樣。有以百花山、云蒙山為代表的山岳型風景資源,以石花洞、京東大溶洞為代表的溶洞型風景資源,還有森林、湖泊、潭、瀑等多種類型的風景資源,更有以八達嶺長城、十三陵為代表的名勝古跡型名勝資源。近三十年來,北京市風景名勝區事業有了很大發展。1982年,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名勝區被國務院審定公布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2000年,市政府審定批準了8處首批市級風景名勝區,其中石花洞風景名勝區2002年又被國務院審定公布為第四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與此同時,房山、密云等區(縣)人民政府也相繼審定批準了17處區(縣)級風景名勝區。初步建立起了以2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為龍頭,以8處市級風景名勝區為骨干,以17處區(縣)級風景名勝區為基礎的風景名勝體系。

    這27處風景名勝區總面積2200平方公里,占北京市國土面積的13.1%,是北京市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生態屏障組成部分。這部分資源大部分分布在北京城的周邊,保護好這些資源,對維護好首都,特別是城區的生態環境意義非凡。東靈山—百花山風景名勝區位于門頭溝區清水鎮轄區內,總面積約300平方公里,是北京地區海拔最高的風景名勝區。主要景觀有東靈山最高峰火山巖夷平面草甸、龍門澗喀斯特峽谷峰叢、小龍門石灰巖森林植被和百花山火山巖夷平面草甸。這些景觀地貌奇特、植被繁茂、溪流眾多、山高氣爽,令眾多游人流連忘返。而位于延慶縣西北部山區的龍慶峽—松山—古崖居風景名勝區,包括龍慶峽、松山、古崖居、玉都山四個景區,總面積248平方公里。景區內植被茂密,景觀層次錯落,生物資源豐富多樣,自然環境清新優雅,具有很高的生態價值和景觀價值。其中的松山景區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頂峰“大海坨”2199米,為北京市第二高峰,正南面臨官廳湖。松山就在這一峰一湖之間,由山、水、石、林奇妙組合成百瀑泉、松月潭、雄獅飲水、金蟾望月等30余處景點,堪稱一絕的是,大自然天工造就松山每條山溝內都有叮咚的泉水流出,既滋潤了山中的油松白樺,又為林中景點增添了特色。松山動植物資源豐富,植被茂密。有脊椎動物180多種,維管束植物700余種。既是科學考察、教學實習的理想場所,又是旅游度假、避暑療養、寫詩作畫、領略大自然情趣的勝地。

    同時,分布在北京周邊的這些資源,還為北京市民,乃至全國和世界各地的游客旅游、觀光提供了好去處,也為當地產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致富等方面起到了推動作用。其中,十渡風景名勝區位于北京西南部,總面積301平方公里,是北京市市級風景名勝區,也是華北地區最大的巖溶峰林峪谷景區,以“青山野渡,百里畫廊”著稱,景區內有天然“佛”字、“一線天”等眾多極為罕見的地質奇觀,一級的空氣質量和高于城區數倍的負氧離子使其享有“天然氧艙”、“自然空調”、“人間仙境”、“世外桃源”之美譽。近年來,十渡的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景區交通便利,京源鐵路橫穿全境,設有郊游7、8次旅游專列,917路、游10路旅游專線,建成數十個民俗旅游村,日接待能力達數萬人以上,已形成吃、住、行、游、購、娛的旅游格局,年接待游客超過了100萬人次。依托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不僅旅游業發展迅速,招商引資也成效喜人,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經濟得以持續快速發展,實現了由貧困山區向現代旅游景區的轉變。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