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生態資源 > 正文

消失半個世紀 玉河重現700年前水穿街巷

2011-10-15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荷香尚留余韻,秋柿已掛樹梢。消失了半個世紀之久的玉河北段水道,經過9年的勘探和復建,終于重見天日。昨天,記者來到這條見證了700多年京城歷史的玉河,近距離感受這“水穿街巷”的美景。

  河岸:定位琴棋書畫

    河中,綠荷蒲葦。兩岸,青磚灰瓦人家。河道兩側,方磚鋪地,一路上碧桃、海棠、柿子、銀杏,都是老北京喜愛的樹種。胡同里,居民遛著狗,時不時與三三兩兩的游人擦肩而過。

    河岸邊,一層樓高的四合院,外墻已經整修完畢,一些工人正在院內施工。“這些房用的都是石磚,為了找到顏色相同的石材,我們差點往西班牙下訂單。”主管建設的相關負責人說。的確,和一些舊城區改造中普遍使用朱門紅漆窗不同,靠近玉河西岸山墻上的木質結構是墨綠色的,配上青磚,更添一份沉穩。

    現在慣用的朱門高臺階,并不是舊時尋常之物,建筑即使以此恢復,文化也很難再次注入。“要想恢復一個區域的舊街景,就得研究當時的生活情態,甚至包括百姓起居作息這樣的細節。色彩和制式都要配套。”市規劃委相關負責人說。

    據了解,整條河道只有480米長,從西北至東南呈現“L”形。為保持水質,玉河河底鋪設了循環水管,每6天循環一次。通過內部水循環,既增加了水的含氧量,有利于河水自由流動,在水位過高時,還可以起到分洪的作用。

    “這兒和南鑼鼓巷、荷花市場的定位都不一樣,琴棋書畫將是主要特色。”東城區負責人說,玉河的定位為“民族文化交流的高端品牌”,但這一高端并不會體現在價格高昂上,為了再現舊時市井文化,“老百姓休閑文化場所”是玉河的定位之一。

  河道:重現元代輝煌

    元代玉河由郭守敬在1293年時修建完成,主要用于漕運。明朝永樂年間重建都城,水系發生了改變,通惠河改名為玉河。明宣德七年,玉河被納入皇城供排水系。但從1918年開始到1956年,玉河逐漸斷水,先是被改為暗渠,后又被填埋。

    玉河到底應該恢復成哪個時期的樣兒,各方意見曾有過幾次討論。

    有專家認為,周圍的建筑將恢復到以明清風格為主,玉河也應該按照納入皇城供排水系后的形態恢復。

    清朝的玉河在寬度和堤岸質量上大不如明代。一張攝自1901年的老照片顯示:玉河尚有堤岸,但河水又少又淺,遠遠不是“惟玉河之澄澈,貫周回以為經”的樣子。

    但更多人傾向于按照挖掘出的遺址就地保護恢復。按照專家幾番討論后得出的結論,重新亮相的玉河北段水道,嚴格按照元代的古河道走向重新修復。自萬寧橋起,至東不壓橋止,平均寬18米,重現了這條河道最輝煌的場景。

    從西北側橋頭向東望去,雖然水景波光瀲滟,但河道中不行游船。為了保護文物,東城區依據專家意見,對部分古河堤采取了回填的方式進行保護。新的倒梯形河堤,就被鋪設在古河堤的正上方,深度只有1米。

    “玉河歷史文化保護工程不僅是試點,更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成功范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專家委員會委員謝辰生認為,恢復到鼎盛時期的風貌,足以顯示出北京舊城保護的決心。同時,修復后的玉河又為市民帶來更好的生態環境,這樣的保護堪稱“完美”。

  修復故事

    挖出一塊基石 救了一條古河

    “挖到什么了?是不是寶貝?”1998年4月3日上午,正在修整平安大街的工人挖到了帶有云龍浮雕的基石。當天下午,“東吉祥胡同北口挖出文物”的消息,就傳到了文保專家的耳中。

    “當時就有專家說,這是玉河的遺址,得保護起來。”當年眼看著玉河重見天日至今仍住在附近的王大爺說,“我看得真真兒的,人家蹲在那兒用刷子一掃就是大半天”。

    隨后,考古專家逐步確認,元朝始建的玉河河道為西北至東南走向,寬6米,距地表深6米,底部有石條。

    除了打小兒住這兒的老人,胡同里的街坊鄰居們沒把它當回事兒。直到2002年的《北京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和2003年的《北京皇城保護規劃》中再次提及玉河。看著報紙上、電視里越來越多的報道,這片兒居民才知道,原來舊城保護這事兒,離這片大雜院區域越來越近了。

    經過3年的論證,2005年,玉河歷史文化保護工程作為本市6片文保試點項目之一,正式獲批立項。鄭孝燮、謝辰生、王世仁、宣祥鎏4位組成專家組,進入試點團隊。

    2006年,東城區正式啟動了對皇城北部的玉河水系故道進行改造。2007年4月,除了施工人員以外,市文物研究所的專家也都進入了玉河整治的施工工地,考古發掘隨即展開。玉河庵碑、銀錠鎖、瓦當等文物陸續出土。同時,大雜院的居民或是就地改善條件,或是直接搬進了新樓。水景地,就這樣一戶一戶地讓出來了。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