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樹,誰都喜歡枝繁葉茂。可在昌平區營房村果農李仕玲的蘋果園里,記者卻發現,這里,“小矮樹”大行其道。
同是5年的樹齡,別的果園蘋果樹早就躥到3米多高了。可李大姐這3畝半蘋果樹,還活脫脫像剛出圃的樹苗。
“是不是營養不良啊?”記者問得挺殷切,可48歲的李仕玲卻忍不住要笑,“營養不良?營養不良能結這好些果!”她放下手中的鋤頭,指了指周圍的幾棵果樹,“瞧瞧,哪個果子不紅!哪個果子個兒小!”
可不是?眼前的這些果樹,別看身量矮小,可從上到下,滿枝椏掛著的、綠葉底下藏著的,全都是紅彤彤的大蘋果,乍一看,就像掛滿了小紅燈籠的圣誕樹,在秋日澄碧的天空下,顯得格外喜慶、熱鬧。
“瞧見那邊沒有?”李大姐又朝她家隔壁那片果園努了努嘴,“都是同一年栽的苗,到現在一個果還沒見呢!”
原來,這看起來“又矮又瘦”的蘋果樹,其實是個早熟、高產的能手。“這還沒到盛果期呢!專家說了,等再長幾年,我這果樹一畝地一年能結8000斤果!——你不信?一開始我也不信,可前兩天我特地跑到別村的示范點看來著,八九年的樹,要管得好,真能結這么多!”
8000斤!這可是當前昌平蘋果平均畝產量的兩倍多。就靠這群“小矮樹”?記者還是有些生疑。
“其實也沒有多神秘,這種樹能高產,關鍵就在于‘矮化密植’。”昌平區園林綠化局副局長劉惠平向記者解開了“謎團”。“普通蘋果樹——我們叫做喬化蘋果——能長到5到6米,因為樹體比較高大,一般一畝地也就栽44棵左右;可這種矮化的蘋果樹,長大了身量也不過3米多,一畝地能栽到67棵到73棵的樣子。這么一來,雖然單株產量下去了,可一畝地的總產量卻提高了。”
這種栽培方式,專業名詞兒叫“矮化砧集約高效栽培”,在日本等發達國家已經普及。但在中國,能把這套栽培技術成功運用到蘋果種植中,并且在果農中大規模推廣的,昌平還是頭一個。
“道理聽著挺簡單,可真把這套栽培技術搬到咱們昌平來,卻足足耗費了兩代林業人的心血。”劉惠平說。
原來,矮化密植的技術核心,在于果樹“矮化中間砧”的選擇。“喏,這段離地大概1尺高的木頭樁子,就是中間砧。它一頭連著土里的基砧,一頭連著嫁接過來的蘋果結穗。”在位于十三陵鎮的天匯采摘園里,劉惠平現場給記者科普,“這段中間砧,作用很關鍵,能不能讓蘋果樹變矮,就全靠它了。”
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昌平林業部門就開始了蘋果樹矮化的試驗,可一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試驗仍未成功。“問題就出在中間砧上。”劉惠平說,此前所采用的都是日本的M系“矮化中間砧”,“在日本那種溫暖、潮濕的海洋性氣候里,這種砧木是完全適用的,但在北京,根本行不通。”
M系砧木不行,其他類型的砧木行不行?昌平林業部門開辟了專門的試驗區,科技人員先后對M系、P系、SH系、S系等30多個砧木進行區域對比試驗,經過10多年的艱苦試驗,最終篩選出適應昌平土壤、氣候條件,性狀穩定的SH6中間砧,打開了果樹矮化種植的關鍵之門。
2003年,蘋果樹矮化密植先期試驗獲得成功。昌平林業部門計劃在農戶中推廣,可任憑技術人員說破了天,也只有少數幾個果農同意種植。
“一開始我也猶豫。你想啊,那小樹,樹腰都沒咱平常果樹的一根胳膊粗,能結得起恁多果子?誰信啊!可我又一想,種果樹,人家是專家,比咱在行,再怎么也不會坑咱吧!所以我就把承包的3畝半地全種上了。”想起5年前,半夜里睡不著,斗爭要不要種矮化蘋果樹的事,李仕玲自己都樂了。
老話兒說,“桃三梨四杏五年,要吃蘋果七八年”。可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第三年,李仕玲園子里的果樹就掛上了果,“先開始一棵樹只零星結了幾個,去年有20多個。今年,我再一數,好家伙!最多的一棵,結了56個!”
不僅掛果早,矮化蘋果在品質上也更勝一籌。“不用套袋,果子也是紅彤彤的,咬一口,又脆又甜,還帶著點兒酸,好吃著呢!”李仕玲說,矮化蘋果種著不賴,現在大伙兒都信了,總有果農到她的園子里來參觀。
在昌平,像這樣的矮化蘋果已經發展到6000畝。劉惠平表示,將來昌平新增蘋果園,或者更新老化蘋果樹,都將采取矮化密植的栽培模式。政府部門將對果園的基礎設施投入進行補貼,同時組織技術服務隊對果農進行全程指導。“一畝地種出兩畝地的效益,果農的日子會越過越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