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從江蘇大學剛剛出爐的“2011級新生心理普查報告”中了解到,該校7900多名大一新生中,心理健康狀況良好,與2009年的相同調查相比,遞增了3個多百分點。
江蘇大學心理健康中心副主任李曉波告訴記者,從理論上講,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加,90后大學生面臨就業、人際交往等來自社會、學校、家庭等多方的壓力,出現心理問題的概率也隨之增加。然而,統計數據顯示,該校新生心理狀況良好的比例不降反升,這說明90后大學生的心理自我調節能力越來越增強,適應環境的能力也在不斷提升。
統計顯示,在大一新生經常體驗的癥狀中,排在前10位的幾乎都是神經、精神癥狀,約有三成左右的學生有過對臟很在乎、在乎別人的視線、愛操心、事情不反復確認就不放心、總注意周圍的人等反映緊張和強迫狀態。這表明了新生心理壓力較大,情緒不穩定,還沒有完全適應大學的生活和學習,在人際交往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值得一提的是,父母期望過高位列第9位,顯示大學新生的部分壓力來自家庭環境。不過,這些90后新生適應性很強,李曉波解釋,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況的新生經過入學教育和心理疏導后,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很快有明顯的改善。經過3至6個月,大一新生基本都能適應人際交往、環境、生活、學習、經濟等生存狀況的變化,隨后將把重心放在找工作、學習和人際交往這三大核心問題上。
此外,這次調查還對研究生新生進行了心理普查,記者了解到,研究生新生會經常體驗到愛操心、在乎別人的實現、過于擔心將來的事情等,調查顯示,和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情緒自控能力明顯有所加強,但是更關心將來的出路問題,學業和來自家庭的壓力使他們心理壓力較大。相關專家也提示,研究生群體的心理問題發生率不高,但是有心理問題的高危人群比例要明顯高于本科生,部分人具有明顯的掩飾性,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狀態亟需社會、學校和家庭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