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嚴而又神秘的三江源冰川,是長江黃河以及瀾滄江三大河流的源頭,享有“中國母親河之源”的美譽;它廣袤的草原與湖泊讓野牦牛、白唇鹿、藏羚羊等眾多珍稀野生動物選擇在此棲息繁衍;就連對自然環境要求極高的冬蟲夏草、川貝母、藏雪蓮等珍貴藥材也都在這里安然生長……
然而,科考人員近日公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以占據三江源主體地位的長江源為代表,計有756條冰川,絕大部分冰川表現為后退,只有極少部分冰川處于前進狀態,其中有兩條小冰川已經徹底消失。而長江源區最大的冰川——色的日冰川面積變化率最大,近30年間面積減少了12.9%。
近半個世紀冰川退縮速度不斷加快
冰川是世界上重要的淡水資源,作為一種可靠的、便于觀測的氣候變化“指示器”,為國際社會接受。
位于高原腹地、三江源地區的雪山、冰川,主要分布于唐古拉山的北坡、東昆侖山的南坡,色的日峰以及阿尼瑪卿山等地,總面積近2400平方公里,冰川資源蘊藏量達2000億立方米,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重要補給水源。
自2005年起,中國已有數支科學考察隊深入三江源區,對當地的水環境、地質、冰川、沼澤濕地等進行了綜合性實地調查。
根據相關數據調查顯示:近30年間,三江源地區的冰川總體萎縮5.3%。作為雅魯藏布江的源頭,杰瑪央宗冰川的面積在1974年—2010年間,也由21.78 平方公里縮小至20.67平方公里,減少了5.02%,冰川末端退縮了768米。
多位參與實地調查的專家均表示,三江源區正在以快于全球其他地區的速度持續變暖,大量冰川加速消融,未來變化趨勢堪憂。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康世昌在接受筆者采訪時表示:“冰川演化開始是在第四紀冰期,當時地球氣候酷寒,高緯度地區的廣闊區域為大陸冰川所覆蓋,冰川體積遠比現在大的多。而在小冰期時期,冷暖波動是氣候的首要特征,在相對較冷的時期內,冰川會呈擴展的趨勢,而在溫暖期,冰川便開始削減。在近一個世紀以來,特別是據我們觀測的近半個世紀以來,冰川退縮的速度與之前相比仍在不斷增快。”
全球變暖是冰川退縮的主要原因
國際冰雪委員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喜馬拉雅地區冰川后退的速度比世界其它任何地區都要快。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繼續下去,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
目前,長江源頭冰川年均退縮75米。長江源之一的崗加曲巴冰川冰舌末端從1970年—2004年退縮了1350米。格拉丹東雪山以前雪線是4600多米,現在達到5300多米。
康世昌告訴筆者:“近30年來三江源冰川退縮的速度是過去300年的10倍。就目前來說,受到人類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影響,全球氣候普遍升溫。進一步來說,全球變暖是三江源冰川縮減的最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常住牧民過度采伐放牧,也直接對草場退化,湖泊消失,冰川縮減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康世昌指出:“全世界都在面臨冰川融化的威脅,例如南極,盡管沒有受到人類活動的直接影響,但其冰川面積仍在不斷縮減?上攵蜃兣攀潜ㄏ鳒p的最根本原因。”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張東啟也表示:“根據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和一些其他部門對現代冰川減退的的觀測,我們近幾十年來觀測到中國西部絕大部分冰川處于退縮的狀態。盡管在冰川上的實際觀測資料比較少、也比較短,但是根據與冰川比較接近氣象站的資料來看,最近幾十年來的氣溫上升是冰川加速退縮的主要原因。”
長遠來看,冰川一旦縮減到一定程度,便會導致黃河源頭附近良田沙漠化。源區水源枯竭,黃河中下游出現斷流,長江中下游出現特大干旱,三江源頭核心區域草場退化加速,大規模的冰川融化還將極大的影響區域氣候過程和大氣環流運動等嚴重后果。
此外不容忽視的是,冰川退化極可能激活一些不可知的病毒?凳啦芯繂T說:“據目前推測,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
美國科學家發現,冰川中隱藏著可能導致疫病蔓延的病毒毒株,這些毒株是一種寄居在細菌體內的噬菌體,這些細菌的年齡在500歲到5500歲之間,是病毒的保護者。對于微生物來說,冰川是其能夠存活百萬年的好地方。冰川一旦融化,它們就有可能寄宿在人或動物水生物的身上,從而導致病毒的傳播。
冰川縮減難自愈
如今三江源地區是我國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也是最敏感的區域,在這高海拔高寒地區,環境一旦破壞可能需要十幾年乃至幾十年才能恢復。
目前,全球都在為緩解全球變暖,冰川融化做著積極的努力:尼泊爾內閣全體成員集體登上珠穆朗瑪峰營地召開內閣會議,以此來呼吁全世界關注氣候變化;在冰島,國家計劃開發地下能源,并研究如何把二氧化碳轉化為燃料。開展深度鉆孔計劃;日本則計劃投資210億美金建立自己的太空太陽能發電站,該計劃將在四年內研制出一種新技術,將獲得的電能不經電纜而是通過電束直接射回地面。
“全球變暖使得三江源原本很脆弱的生態系統穩定性更低,恢復能力更弱。它更需要我們全人類的共同努力保護。”康世昌說,“國家對三江源問題給予了高度重視,投入大量資金實施生態工程建設。我們應該把減排當做重中之重,不能讓全球變暖一直延續下去。”
————-相關新聞————
升溫致我國冰川面積60年間減少一成
11月15日,科技部、國家氣象局和中科院在京聯合發布《第二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報告稱,在近60年間,我國陸地表面溫度上升導致大部分冰川面積縮小一成。
報告顯示,1951年2009年間,中國陸地表面平均溫度上升了1.38攝氏度,從百年尺度來看,中國的升溫趨勢與全球基本一致。而溫度上升則導致中國大部分冰川面積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縮小了10%以上。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該退縮趨勢加速,從而使干旱區內陸河流的徑流顯著增加,但同時也存在冰湖潰決等災害的潛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