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頭溝區齋堂鎮黃嶺西村關掉煤礦搞旅游,村民為游客唱紅歌,“紅歌唱響黃嶺西”成了小村民俗旅游的“金字招牌”。
“山丹丹那個開花喲紅艷艷,毛主席領導咱們打江山……”每到周末,村里能容納200多人的大餐廳坐滿了城里游客,曹殿亮他們就會來一場演唱會,十五六首歌,40分鐘左右。和曹殿亮一起上臺的都是村民。黝黑的臉膛,樸拙的嗓音,歌聲熱烈、真摯。每次演出,都能贏得游客經久不息的掌聲。
“想都不敢想,我52歲了,還能上臺唱歌,還能靠唱歌掙錢。”曹殿亮說。可不,打20多歲下井背煤,曹殿亮就一直靠挖煤為生。
曾經,黃嶺西村是個產煤村,齋堂鎮是產煤鎮,門頭溝區是“京西一盆火”。
千瘡百孔的大山、四季干枯的河道、煤粉飄飛的鄉村……長年挖煤給山鄉帶來的后遺癥顯而易見。
村民對煤礦愛恨交加,“‘家有半斗糧,不上采煤場’。挖煤時,人說麻雀從我們這兒飛過,都是黑的。”曹殿亮說。
為了長遠發展,傳統的鄉土型、資源型“吃山”產業必須轉型。
關!截至去年6月,門頭溝270個鄉鎮煤礦全部關停。
修!為山“療傷”,為河“輸液”!
在山區,投資10億元,修復治理永定河、清水河百公里河道。水來了,岸綠了,山區重現山水畫廊自然美景。在城區,建設“一湖多園五水聯動”城市景觀體系。門城湖完工后,水面開闊,碧波蕩漾;黑河溝等5條泄洪溝,陸續完成治理,成了市民家門口的水景公園;城區周邊的大沙坑、養殖場,都建成城市公園。到年底,門頭溝區將完成新建、改擴建公園30個,人均綠地面積達到30平方米。
“現在你再看,山綠了,花艷了,路多了,別說游客愛來,我們自己住著都舒服。”閑暇時,曹殿亮喜歡城里、村里到處走走,哪都變了樣兒。
生態優勢有了。回頭細看,永定河、潭柘寺、爨底下、馬欄村,永定河文化、寺廟文化、古道古村落文化、紅色遺跡……門頭溝特色旅游文化資源數不勝數。2010年,門頭溝把旅游休閑文化產業定為全區新的主導產業,勾畫出“一帶兩線四點多組團”的產業布局。
永定河新城段,發展商務服務、金融證券、旅游度假、高端會議等生態友好型產業;在橫貫全區的108、109國道兩側,建設18條溝域,集文化旅游、觀光農業、民俗文化產業于一體;重點打造的潭柘寺、齋堂、軍莊、王平四個山區特色小鄉鎮,也將成為游客的旅游度假的“大隱”之地。
剛辦民俗村時,因為挨著爨底下,黃嶺西一度門庭冷落。齋堂鎮就把同一條溝里的六個村打包,組建“爨柏景區”,以強帶弱,為每個村打造特色產品。“組團效應”顯現,不但爨底下更火了,六個小村都火了。
就是那時,曹殿亮加入村里演出隊。“我們都是村旅游公司職工,按月領錢。這錢掙的,又輕省又安全,人也越活越有精神頭!”曹殿亮美滋滋地說。
永定河文化節、北京國際徒步大會、京浪島音樂節……通過品牌活動,門頭溝旅游的影響力不斷擴大。
“往年這時候,早進入淡季了。今年到現在,周末人還挺多。”曹殿亮說。今年徒步大會兩天,齋堂鎮就涌入3萬人,現在來的這些游客,都是回頭客。
在長安街西延線兩側,建設黃金交易中心等12個重大項目;在山區建設中芬生態谷、中瑞生態谷;在黑河溝畔建設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一大批旅游文化休閑產業項目,向門頭溝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