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黨中央相關人士日前向《經濟參考報》記者透露,致公黨中央近期完成了一份近萬字的“海洋經濟發展與海島保護”調研報告。該報告調研組指出,我國海洋經濟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三重”“三輕”問題:即重近岸開發,輕遠岸海域海島利用;重資源開發,輕海洋生態效益;重眼前利益,輕長遠發展謀劃。
上述人士披露,致公黨中央先后3次組成調研組,前往福建平潭島、浙江寧波市的橫山島、馬嶼島以及西沙群島進行實地調研。
報告調研組指出,雖然近年來沿海地區海洋經濟快速發展,海島保護與開發利用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產業雷同,海洋經濟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二是海島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滯后;三是海洋環境形勢嚴峻,特別是填海用地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不容忽視。
在產業格局方面,報告調研組指出,由于缺乏全局性的宏觀調控機制,區域間缺少統籌協調,沿海各地產業結構趨同現象明顯,多以資源依賴型、勞動力密集型為主。對某個區域而言,則“產業布局雷同,空間布局和有限資源利用不盡合理,漁業、海域等海洋資源的開發過度,海島保護和開發利用層次不高,資源利用效率較低……與先進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
產業格局對環境也造成影響。報告調研組指出,海洋環境形勢嚴峻,尤其是填海用地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不容忽視。“特別是陸源污染直接或超標排海、漁業資源過度捕撈、灘涂圍墾大規模開展等,已對海洋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破壞。”
報告調研組指出,以浙江省為例,據2010年監測結果,該省4.75萬平方公里近岸海域中一半以上為劣四類海水,這些嚴重污染區域主要集中在杭州灣、浙江的舟山群島和樂清灣等海域。其中,海島上基礎設施落后,生活污水和垃圾直接排海是造成周邊海域生態環境破壞的重要原因。此外,大規模的填海造地、建港也對環境造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