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停煤礦、采砂坑,養殖場建成公園和文化廣場,昔日的首都污染源、風沙源節點,如今成了城市景觀帶中亮麗的30顆“明珠”。門頭溝將城市景觀建設與環境治理相結合,當地的30個城市公園基本是利用養殖場、煤礦改建的,這些公園建成的同時,也意味著京西地區約1000萬平方米的污染源帶變成了市民休閑的好去處與污染凈化帶。
昨天(9日),記者走進已向市民免費開放的永定河公園內,站在落成的永定河母親雕像腳下,向東看是波光粼粼的門城湖;往西看,主體已經完工的定都閣隱約可見;母親雕像后,一臺吊車正在緊張工作,十余根巨大的鋼柱已經立起。“那是正在施工中的永定樓,明年就能竣工交付使用。”門頭溝區園林綠化局局長高連發告訴記者,永定河公園全部完工后,天氣晴朗的時候,定都閣、定都峰就將成為永定河公園西側最亮麗的外景。位于長安街西延線端點的定都閣還將與通州的大運河相互呼應,形成“東有大運河、西有定都閣”的大景觀。
“這公園漂亮吧,其實這里原本是龍泉鎮的一個養殖基地和采砂坑,非常臟亂。”高連發環顧著遍植綠樹的公園說,去年起,門頭溝區共新建、改擴建30個城市公園,而這些公園的所在地原本基本是采砂坑、煤礦等,例如已經建成向市民開放的龍山公園是利用當地關停的2個煤礦改建的,面積達34萬平方米的永定河文化廣場曾是人工挖沙形成的大沙坑,每年本市刮大風尤其是西北風時,這里不僅是當地甚至是整個北京城最大的風沙污染源點之一,“曾經有作家寫家雀兒從門頭溝飛過都會變黑,指的就是這里。”
據悉,30個城市公園中目前已有22個對外開放,其余的明年內將全部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