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所有的生態系統中,濕地是最容易受人類經濟開發侵犯的一個類型。可能也正因為如此,各種各樣的讓濕地變成干地的開發手段,層出不窮地上演著。
濕地持續消失和濕地生態系統衰退,帶來了諸多難以逆轉的生態傷害。如何阻止經濟開發熱潮把濕地一塊一塊地“填平烤干”,考驗著我國濕地保護的決心和能力。
我國濕地正遭遇空前開發
山東東營,黃河在這里入海。因為攜帶的泥沙持續把大海淤平,因此,這片河口濕地與長江口濕地、遼河口濕地一樣,經常被人們稱之為“共和國最年輕的土地”。2006年,面積達232平方公里的東營港經濟開發區化工園開工建設。這是一個山東省政府批準設立的省級經濟開發區。開發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山東省當時之所以批復東營港經濟開發區,主要有兩方面的考慮,一是改變河口臨港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現狀,改變東營市“沿海的城市不見海”的境況;二是為山東省西北部尋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而這個開發區,與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自然保護區僅僅有一路之隔。開發區里主要是化工企業,排放出來的廢氣嚴重污染著當地的空氣,排放出來的廢水嚴重污染著沿海灘涂。
在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里保護著一大片重要的“高原濕地”,這是中國的水塔甚至是亞洲的水塔。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淘金潮、盜獵潮一度控制著這片土地。成立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后,仍舊難以阻擋開礦者的入侵。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才旦周說:“保護區的保護能力仍舊偏弱,4.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有時候巡護不周,就會遭遇非法開礦、打撈鹵蟲、盜獵、非法旅游者的侵襲。”
在河北,著名的白洋淀本來是“滯洪湖泊”,歷史上十年九澇。而上世紀六十年代之后,這里年年都遭遇干淀的威脅。原因,除了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導致水量補給永遠跟不上滲漏之外,更重要的是,入淀河流上游修建了134座大中小型水庫。水庫建成后,一旦上游干旱,白洋淀也往往缺水,為保證上游供水,上游水庫很少愿意放水給白洋淀。
在內蒙古,地表上的河流和湖泊,過去幾乎全是“生態用水”,有水的地方就有草,有草的地方一定能找到河。而如今,不僅僅地表水絕大部分成了工業和生活用水,甚至地下水也遭受了嚴重的開采。
濕地生態系統飽受重創
在遼寧雙臺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石油開發、對蝦養殖、水稻種植、地產開發、旅游開發等產業一直覬覦著這片脆弱的濕地。遼寧盤錦黑嘴鷗保護協會會長劉德天說:“即使建立了保護站,濕地也仍舊不安全。比如養對蝦,一度是經濟收益很好的行當。要養對蝦,就要引海水,海水漫上灘涂堿蓬,經常把正處在繁殖期的黑嘴鷗小鳥淹死,有一次就淹死了七八百只,很多甚至還在卵胎里,未及出世。”
江西鄱陽湖,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是重要的湖泊型濕地。但這里每年到秋冬季節,天鵝、大雁、白鶴、綠頭鴨南遷的時候,沿湖一帶的很多村莊,都會紛紛樹起“天網”,施放毒藥,抓捕這些鳥類,再高價轉售以牟利。為此,這里的森林公安、環保組織,多年來一直在和這種違法行為作斗爭。2011年10月份,僅九江市,一次專項行動就拆除、收繳“天網”1460多張。但即使這樣,也仍舊難以消除當地捕殺候鳥尤其是珍稀候鳥的行為。
我國擁有濕地面積6000多萬公頃,約占世界濕地面積的10%,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而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便有50%的濱海灘涂不復存在,近1000個天然湖泊消亡,黑龍江三江平原78%的天然沼澤濕地喪失,七大水系63.1%的河段水質因污染失去了飲用水的功能。
從全球層面看,濕地生態系統是現今全球退化、喪失最快的生態系統。從中國的現狀看,各地自然濕地退化、喪失的趨勢,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沈陽理工大學生態研究室主任周海翔經常在遼寧省內考察濕地狀況。遼寧省濕地資源豐富,尤其濱海濕地,占全國的十分之一。濱海濕地與內陸濕地有很大的區別,由于每天都有潮漲潮落,一些區域時而被淹沒時而暴露出來,在含氧量上的變化也非常大,濕地的區域非常廣,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而近五年來,這些物種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威脅,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臉琵鷺。周海翔說:“從滿潮的時候到潮水退下去低潮的水線間分成三段——高潮帶、中潮帶、低潮帶。而現在看,高潮帶幾乎都被人開發完了,有的是填海,這就意味著棲息地的徹底消失;有的是圍海,讓原本的天然濕地變成了人工濕地,將濕地圍成一塊塊來做人工養殖;而在一些河口、海灣,建設了工業園、住宅、港口等。可以說,遼寧的高潮帶區域的野生生物棲息地幾乎消失,被人類侵占了。”
“這幾年還有一個最爆發性的破壞趨勢就是海參養殖。海參養殖現在屬于暴利,有大量的人去開發濕地人工養殖海參。在養殖過程中,用施放各種藥品來控制其他生物的生存,減少對海參的影響。海參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但沒有宣傳的那么大。而一斤海參的生產對于生物多樣性的破壞卻是非常非常大的,海參的養殖排放污染是其他養殖排放污染的數十倍至數百倍,是目前遼寧濱海濕地的主要污染源,污染直接導致了當地大量物種的衰退。”周海翔痛心地對記者說。
要立法也要增強“社區共管”
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主任馬廣仁介紹說,2011年底,我國濕地保護也取得了一些進展,一是濕地立法和制度建設得到扎實推進。《濕地保護條例(第三次征求意見稿)》已經完成。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在《生態補償條例》起草中已被列為重點領域,推進了濕地保護長效機制的建設。同時,加大了濕地保護力度,堅決打擊毀濕開墾等破壞濕地資源行為,建立了破壞濕地資源事件核實督辦制度。二是濕地宏觀規劃形成重要成果,濕地保護納入了《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及《全國生態建設和保護規劃》。完成了《全國濕地保護“十二五”實施規劃》的編制、論證、征求意見等工作。三是濕地保護項目和濕地公園建設取得明顯成效,配合財政部制定了《濕地保護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預計新增濕地保護面積33萬多公頃。四是濕地調查監測和科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完成了2011年濕地資源調查任務,初步構建了濕地生態系統健康價值功能評價指標,完成了《國際重要濕地管理計劃編制指南》,并提出了“十二五”濕地科研攻關重大專項建議。
但有關專家認為,這些成果仍舊不足以阻擋“濕地”的嚴峻形勢。成都觀鳥會理事長沈尤說:“濕地生態環境繼續惡化的趨勢并未得到根本性的緩解,有些地方的情況甚至比保護之前更糟了。根據我們的調查,這主要原因是我國對濕地的基礎研究嚴重不足,對于濕地的結構、功能,生物多樣性、系統性等等若干問題了解甚少,甚至連最基本的基于本底調查而來的數據庫都奇缺;由于科研基礎支撐不足,導致大多數保護措施僅僅局限在某一個很小的區域而毫無全域性和系統性;甚至可以說,我國尚未形成科學合理的濕地保護機制。我建議,如果要做好濕地保護,大大增強濕地基礎科研和公眾參與,是最重要的。”
“社區共管”和“協議保護”也被很多濕地保護專家當成理想的手段。“協議保護”是通過協議的方式,將土地附屬資源的保護權作為一種與經營權類似的權利移交給承諾保護的一方,從而確定資源所有者和保護者之間責、權、利的生態保護方式。“協議保護”在強化廣大“當地人”的主體地位、培養參與式管理的新理念、發揮本土文化保護環境的積極作用、建立生態保護的長效機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