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云南省濕地保護管理辦公室了解到,《云南省濕地保護“十二五”規劃》最近獲省政府批準,根據《規劃》,“十二五”期間,云南將力爭濕地綜合治理面積達到1萬公頃,并擬籌集18億元資金用于全省濕地保護、生態恢復、資源可持續利用及能力建設等濕地保護。
《規劃》明確,“十二五”期間,云南省將建立和完善濕地保護的協調、監督機制和管理制度,重點加強典型高原濕地的保護以及流域綜合管理,使60%的天然濕地得到有效保護。將從濕地生態系統結構的完整性出發,逐步恢復退化濕地的功能,力爭濕地綜合治理面積達到1萬公頃,基本遏制高原濕地的萎縮和退化。
根據《規劃》,云南省將加大投資力度,建立以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資為主,社團和個人捐贈等社會籌資及通過國際合作項目,爭取贈款、貸款項目和各種實物形式的國際援助為輔的多渠道投入機制,籌集18.244億元資金用于全省濕地保護、生態恢復等工作。其中,投資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洱源西湖國家濕地公園等4處國際重要濕地、8處省級自然保護區等濕地保護基礎設施建設費將達3.267億元。
此外,為進一步增強全省濕地科研監測工作,為濕地生態系統生態恢復、濕地管理等提供科學依據與技術支撐,云南還將在“十二五”期間投資9900萬元用于科研能力建設及科技支撐。其中,將投資6060萬元依托國家高原濕地研究中心、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開展全省濕地資源調查,進一步掌握全省濕地資源的類型、分布面積、濕地野生動植物及濕地保護管理狀況及其面臨的威脅等問題。
云南擁有眾多的少數民族,由于歷史進程和所處的地理環境的差異,形成了多元的民族文化習俗,構成云南獨具特色的人與自然相融合的濕地文化,但濕地生態系統非常脆弱,對環境變化非常敏感。“十二五”期間,云南將利用“濕地日”、“愛鳥周”等,開展形式多樣的濕地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普教育,進一步增強民眾保護濕地的緊迫性和必要性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