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生態資源 > 正文

造近自然林 讓市民享受原生態森林之美

2012-02-27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林業專家獻計獻策

    今春,本市將啟動22萬畝平原造林。這也是本市近年來最大規模的城市森林建設工程。

    構建大尺度城市森林是體現世界城市現代化水平和宜居化程度的重要標志。歷史上,紐約、倫敦、東京、巴黎等世界大都市均經歷過大規模的城市生態體系建設,營造了大面積的生態景觀林。

    國外大都市城市森林是怎么形成的?對北京而言,哪些做法可以借鑒?日前,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王成等學者,結合國外城市森林建設經驗,為本市平原造林提出了具體建議。

    建議1

    城市森林應統一規劃建設

    和公路、鐵路一樣,森林也是城市基礎設施的一部分,并且是唯一“有生命的基礎設施”。國外城市森林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把森林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統一規劃建設。

    美國于20世紀70年代制定法律,正式將城市森林納入農業部林務局管理,解決市民植樹技術和資金方面的困難。1990年,美國農業部建立林業基金專戶,用于保證城市森林計劃的順利實施,還成立全國性的城市和社區森林改進委員會,撥專款促進城市森林計劃的實施。前蘇聯于20世紀60-70年代,完成了經營城市林和市郊林的規劃體系,目前僅莫斯科就有11個天然林區,84個公園、720個街道公園、100個街心公園,這些森林和綠地總面積占市區面積的40%。

    建議2

    造近自然林,重點使用鄉土樹種

    近自然林,相對于樹種單一、樹齡相當的人工純林而言,是更接近于大自然原始狀態的林地。近年來,近自然的理念,在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等國家的城市森林建設中廣為推行。

    造近自然林,第一要求樹種近自然。使用鄉土樹種,盡可能保護原生的森林植被,體現本地特色的森林景觀。加拿大溫哥華市坐落在森林環抱之中,即使是颶風毀壞的林地,也盡可能保留自然的風貌,并引導恢復成原有的自然狀態。

    第二是群落近自然。日本學者宮協昭提出利用鄉土樹種,模仿天然森林群落營造近自然林,成為“宮協昭造林法”,被廣泛接受。莫斯科市內,最常見的綠化樹種是椴樹、白樺、歐洲赤松、橡樹等非常普通的鄉土樹種,即使是林下的灌木、草本植物也都是土生土長的植物。

    第三是設計管理近自然。韓國在進行公園設計時,根據不同城市不同群體居民的需求,在公園中營造生態區,采用近自然的手法進行營造和管理。俄羅斯對城市森林的管理也采取比較粗放的近自然模式,管理人員主要職責不是拔除雜草、澆水等類似農田管理的做法,而是僅對靠近路邊的地帶進行低強度的修剪和管護,落葉被掃進林地里,整個林地處于自然生長狀態。

    建議3

    建游憩步道,方便市民休閑健身

    在歐美許多發達國家,城市化地區森林資源的主導功能是改善人居環境,提供清潔水源及休閑游憩場所。除了劃定城市附近大量的森林、濕地資源建立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和城市郊野公園外,還規劃建設了短、中、長程的多樣化的森林游憩步道,建立較完善的步道體系,形成貫通城鄉的、便民游憩的森林健康廊道。

    加拿大溫哥華山地森林游憩步道的設計就充分吸納了登山客的建議,既考慮森林保護、安全管理的需要,又滿足登山者的登山探幽、回歸自然的需求。同時,結合不同類型人群的特點和興趣愛好,依托森林、濕地自然環境,規劃建設自然科普場所,使居民在游憩中潛移默化地得到科普知識,養成愛護環境的習慣。

    建議4

    林水結合,保護河岸森林植被

    城市森林建設應與城市水系綠化結合起來。國外許多城市非常注重沿河植被、自然景觀的保護。在莫斯科、溫哥華、多倫多、華盛頓、布達佩斯等城市,河岸森林植被得到很好保護,形成林水結合的自然景觀帶,有效發揮保護河流、連接城內外森林、濕地的生態廊道功能,即使是休憩型水岸的處理也非常注重綠化貼近自然。在多倫多,穿過市區的3條主要河流的所有山谷都受到保護,自然形成貫通整個市區的3條森林生態廊道,城市居民走在河谷內的林蔭道上仿佛置身于原始河岸林中。

    建議5

    見縫種樹,提高城市樹冠覆蓋率

    國外大都市普遍重視城市的樹冠覆蓋率,不僅城區周邊保存著成片的自然林,城區內部也有成片的大型森林斑塊。如美國,在全國開展“樹木城市”發展計劃,并提出了城市樹冠覆蓋率發展目標:密西西比東及太平洋東西部的城市地區,全地區平均樹冠覆蓋率40%,郊區居住區50%,城市居住區25%,市中心商業區15%;西南及西部干旱地區,全地區平均樹冠覆蓋率25%,郊區居住區35%,城市居住區18%,市中心商業區9%。同時對停車場等也提出了樹冠覆蓋率的建議。

    北京城內有一些大面積的草坪,可以考慮在草坪上種一些喬木和灌木,以增加綠量,提升生態效應。

    建議6

    用樹皮覆蓋綠地,減少城市揚塵

    和國外大都市比,北京城區的綠化覆蓋率并不低,但是揚塵現象比較嚴重,尤其是冬春季節。據研究,北京的揚塵大部分源于本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冬季干枯的綠地缺乏覆蓋,土壤露天。

    在國外城市森林、綠地的營造和管理過程中,土壤的覆蓋處理是一項很重要的技術。說起來很簡單,就是利用樹皮、樹枝、碎木、樹葉、樹根等樹木材料加工形成有機物,覆蓋在地表上,既能顯著改善城市土壤性狀,促進樹木健康生長,抑制雜草生長,又能起到防塵、裝飾的良好效果。這種覆蓋技術在北京只有小范圍應用,今后還應進一步推廣。

  馬上就訪

    鄉土樹種為主,喬灌草搭配種植,杜絕雕塑、人工湖

    本市平原造林遵循“近自然、原生態”

    采訪中,林業專家們普遍關心的是,北京的平原造林能否按照“近自然”的理念進行,“國外很多城市,在營造城市森林之初,太過于追求整齊劃一,種了大面積的人工純林,結果造成病蟲害泛濫,不但沒有發揮出應有的生態效應,還給后期養護帶來了沉重負擔。”中國林科院研究員侯元兆說。

    對此,市園林綠化局造林營林處處長蔡寶軍昨天(26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本市今春的平原造林工程,無論是樹種選擇、種植搭配,還是景觀設計上,都會嚴格遵循“近自然”的理念,讓市民享受原生態的森林之美。

    告別“平原楊家將”,應用百余鄉土樹種

    過去,北京平原綠化,樹種比較單一,最常見的就是楊樹,所占比例達到了60%以上,被戲稱為“平原楊家將”。

    這樣的狀況,在本次平原造林中將得到避免。蔡寶軍介紹,按照適地適樹、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要求,本次造林選用了100多種滯塵效果好、碳匯作用明顯的鄉土樹種,例如國槐、油松、側柏、白蠟等等。

    和外來樹種相比,鄉土樹種因為經過成千上萬年的自然選擇,更適合北京本地的氣候條件,“節水、耐旱、抗寒,不容易發生病蟲害。”而且,以鄉土樹種為主體構成的森林生態系統比較穩定,后期管護成本也比較低。

    綜合各方面專家的建議以及此前的造林經驗,市園林綠化部門制訂了平原造林工程的推薦植物名錄,目前已下發到各區縣。

    喬灌草結合,推廣復層種植

    以往,在一道綠化隔離地區,本市種植了大面積的人工林,只有單一樹種,俗稱“片兒林”。“片兒林”普遍栽得較密,養分爭奪比較厲害,而且樹下沒有其它植被,一到冬天,林子里光禿禿一片。

    遵循“近自然”的理念,這次平原造林在植物配置上講究樹種多樣、針闊混交、“喬灌草結合”。也就是說,各種各樣的喬木要有,灌木要有,地被植物也要有,就像大自然的原生態森林一樣。

    據介紹,喬灌草結合在林業上又被稱為“復層種植”,即上層是大喬木,中層是小喬木和灌木,下層是地被植物的種植形式。和純草地或者純樹林相比,復層種植方式,綠量更大,植物群落更穩定健康、景觀更富有層次,并且在降塵、釋氧、涵養水源等方面能發揮更大的功效。

    “片兒林”僅在某些景觀節點位置保留,例如在郊野公園入口處,栽種大面積的銀杏林,營造特定的景觀效果。

    不建雕塑不挖湖,健康綠道林中行

    “近自然”森林,特別是游憩型景觀生態林,將會為市民提供休閑、游憩的場所。但和精致的城市公園相比,近自然森林在景觀設置上,多是因地制宜,不會留下太多人工斧鑿的痕跡。

    “像雕塑這類人為的景觀、景點,在這次平原造林里絕對不會出現。”蔡寶軍表示。另外,也不鼓勵開挖人工湖,但可以利用自然的坑塘,建設一些集雨設施,在雨季時蓄積雨水,用于樹木的澆灌。

    今后,平原森林里最重要的游憩設施就是“健康綠道”。市民可以在綠道上漫步、騎自行車,盡情享受大自然的清新。綠道還能在居民小區與森林之間,新老林地之間,以及森林與景區景點之間,起到連接作用。未來,北京城市的外圍林海中,將有綿延數百公里的健康綠道,形成城市周邊的慢行系統。

    蔡寶軍表示,健康綠道將在今年下半年啟動建設試點,“這次平原造林,將會給健康綠道預留下空間。”

   新聞鏈接

    國外大都市城市森林概覽

    莫斯科:

    大型“綠楔”連接城市和郊區

    莫斯科有“森林中的首都”的美譽。在近百年的城市綠化建設中始終圍繞著環狀楔形綠地結構進行不斷地補充和完善。城市外圍保護帶寬度為20-40公里,其間擁有郊野森林公園近30個,以“綠楔”形式伸向城區,與市區的公園、花園和林蔭道等連接。莫斯科城區規模為1081平方公里,與北京中心城區1097平方公里相當。莫斯科地區森林覆蓋率高達40%以上。

    莫斯科的城市森林建設注重文化品位,融科研、科普為一體,城市森林也是城市生態教育的基地。

    紐約:

    森林成為城市飲用水“凈化器”

    紐約城區有11574公頃綠地,占城區土地的15%。紐約最繁華的地段曼哈頓,有兩處大型自然環境,兩者加起來相當于6個北京故宮的面積。紐約市區的外圍是莽莽林海。

    用森林涵養水源,紐約市為此制定了土地購買計劃,允許紐約市環境保護部門購買近郊兩大河流流域的林地,以更好地保護水質。目前,紐約城區大約有900萬人口的飲用水主要來自森林天然凈化水。

    巴黎:

    “讓綠色空間成為城市的靈魂”

    巴黎城區面積630平方公里,其中綠化和空地占15%。城區以外的過渡地帶有3000平方公里,其中森林和農田占59%。再往外就是郊野和農業地區,有9000平方公里,也建立了一些小型地區自然公園。大巴黎地區的森林面積是28.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24%。

    巴黎的城市規劃理念是“讓綠色空間成為城市的靈魂”。巴黎市政府有一個“綠色空間管理處”負責這項工作。巴黎市政府還擬定了一項長遠規劃。從1976年開始,巴黎在距離市中心區10到30公里范圍內,啟動了環城綠化帶建設工程,最終形成了凡爾賽森林、楓丹白露森林等森林圣地。

    柏林:

    幾分鐘從城市移步到森林

    柏林城市總面積891.7平方公里,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公園、草地、森林和原野。城市邊緣有廣闊的森林,市中心有一系列公園。

    柏林城區的綠地有2500多個,共占地5500公頃。其中最大的是210公頃的大蒂爾加藤森林公園。公園里有參天的樹木、寬闊的林中空地、潺潺的溪水和湖泊。綠地里還有紀念碑和游戲場;有供公眾休憩的草坪、林間小道、燒烤野餐點以及咖啡屋等。

    柏林的森林每年接待游客超過2.5億人次,坐輕軌或地鐵從市中心出發,只要幾分鐘就能到森林。

    倫敦:

    順風建綠化帶,降低熱島效應

    倫敦的綠地覆蓋率為42%,城市軟質地面(包括公園、居住區花園、農地等)63%,比硬質地面大。倫敦大于20公頃的大型綠地占總綠地面積的67%,市中心有大型花園。

    倫敦的綠帶是按順風方向配置的,東風沿著泰晤士河將污染空氣吹散,西風則從市郊引入新鮮空氣,空氣流通順暢,有效降低了熱島效應。

    1993年,“倫敦步行者論壇”提出了“都市人行道”的理念。主張城市要設立連接綠色空間和鄉村的人行道網絡,使倫敦的城區得到鄉村體驗,并使得步行上班、上學和購物成為可能。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