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青山環抱、市區綠地環繞、郊區綠海田園,初步形成城市、平原、山區三大生態體系
近日,在延慶縣九曲花溪造林工程現場,各界群眾和駐區部隊揮鍬鏟土、植樹造林。
“扶一把,再正一點!”昨天(8日)上午,伴隨著施工人員的吆喝,一棵棵綠樹穩穩地站在了延慶縣珍珠泉鄉南天門村內的山脊上。放眼望去,整座山郁郁蔥蔥。
這里,是北京市建設綠色生態體系的一個剪影。北京市發改委昨日透露,本市已初步形成“城市綠色景觀、平原綠色網絡和山區綠色屏障”三大生態體系,市域面貌呈現“城市青山環抱、市區綠地環繞、郊區綠海田園”的生態景觀格局。今年,全市計劃實施人工造林40萬畝、封山育林76萬畝,并將在中心城、新城地區新增大尺度城市森林綠地4萬畝以上。
山區森林覆蓋率達到52%
“我家就住在宛平城,溜達到這里也就十幾分鐘。”清晨的綠堤公園里,滿面紅光的市民張衡一邊壓腿一邊說,“每天早上都來鍛煉鍛煉,呼吸呼吸新鮮空氣!”
豐臺區永定河邊的綠堤公園,是目前北京單體面積最大的郊野公園。這座集植物繁育、生態修復、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公園,像綠絲帶一樣守護在永定河東岸,大大改善了周邊區域缺乏公園、綠地的現狀。
實際上,城市、平原、山區三層生態體系共同發力,讓北京在綠色生態層面收益頗豐。
市發改委區縣處處長肖輝利介紹,“十一五”以來,北京在城市中心區累計完成綠化面積5000多公頃,基本建成了以城市公園、郊野公園、公共綠地、道路水系綠化帶以及單位和居住區綠地為主,點、線、面、帶、環相結合的城市綠地系統,形成了喬灌結合、花草并舉,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城市綠景。
在平原,北京以水系林網、道路林網和農田林網為綠化重點,實現綠化面積近26000公頃,形成了以綠色生態走廊為骨架,景觀片林和生態片林為點綴,縱橫捭闔、色彩濃厚的平原綠網。
在山區,北京荒山造林、封山育林、中幼林撫育多措并舉,新增造林面積5萬公頃,完成廢棄礦山生態恢復0.24萬公頃,山區森林覆蓋率達到52%,形成了林木蔥翠、綠繞京城的山區綠屏。
截至2011年底,全市森林覆蓋率由“十五”末的35%提高到37.6%,林木綠化率由50.5%達到54%,城鎮人均公園綠地由12平方米增加到15.3平方米。
平原年內造林25萬畝
2012年,將是近年來北京綠化造林力度最大的一年。山區生態體系建設中的“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今年預計可實施荒山造林12.5萬畝、封山育林70萬畝。太行山綠化工程,今年則計劃造林9.13萬畝,其中人工造林3.13萬畝,封山育林6萬畝。同時,鞏固退耕還林專項工程則計劃實施退耕還林地補植、補造2.1萬畝。
三管齊下,本市山區生態體系今年將實施山區造林17.6萬畝、封山育林76萬畝。
“三大生態體系中的平原地區造林工程,將建設大尺度城市森林,從根本上扭轉生態建設側重山區城區兩頭,中間平原地區偏弱的局面。”肖輝利表示,今年本市將在平原地區實施25萬畝造林工程。該工程以第二道綠化隔離地區為主體,大興、通州、順義、昌平、房山5個區是重點,涉及除東城、西城外其余14個區縣。
該工程實施后,永定河荒灘荒地得到治理,綠帶格局基本形成;航空走廊和機場周邊以綠為底的空中景觀初步顯現;平原地區森林覆蓋率將提高2.6個百分點,全市森林覆蓋率提高1個百分點。
中心城增加綠地4萬畝
房山區的新城濱河森林公園,沿著啞叭河和小清河被劃分為長陽公園和大學城公園兩大區域,順著啞叭河的兩岸,已經栽植了高大的喬木。水榭、石階、觀景臺已經初具規模。村民賀永恒就住在小清河沿岸,從公園開始建設,他幾乎每天都來工地看看轉轉。“水變清了,環境也好了,真盼著公園快點兒建好!”
目前,全市11處濱河森林公園總面積約10.7萬畝,通州、大興、延慶3處新城濱河森林公園已建成并免費對外開放,密云、昌平公園核心段也已建成免費開放。2012年底,11處新城濱河森林公園將全部建成。
初步測算,11座新城濱河森林公園建成后,新城綠化覆蓋率將提高5個百分點,綠地中城市森林的比重將從目前的35%提高到50%。
這還不夠,今年本市將加快推動南大荒休閑森林公園、南海子郊野公園等大尺度城市森林綠地建設,新增造林綠化面積近萬畝;試點推動中心城河湖水系沿岸濱水林帶建設,繼續利用代征綠地建設城市休閑森林公園,千方百計增加中心城綠化面積。
新聞延伸
七成森林處功能“亞健康”狀態
雖然北京已初步形成三大生態體系,但在生態體系建設的過程之中,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也逐漸凸顯。
“目前,全市森林70%的林分處于功能亞健康或不健康狀態,森林資源每公頃蓄積量僅為28.57立方米、碳儲量僅為每公頃21噸,分別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8.6%和29.4%。”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具體到各個體系內,平原農田林網出現部分斷帶、殘破,河道綠化沒有形成景觀,生態服務功能較差;山區仍有35萬畝宜林荒山需要綠化,有近300萬畝低質低效林需要改造,使生態資源質量進一步提高。
與此同時,生態資源配置也有待進一步優化。全市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山區,作為全市人口和首都功能主要承載區的平原地區森林面積僅為14.41萬公頃,占全市森林面積的21.87%。而且,本市平原地區森林覆蓋率僅為14.85%,大大低于全市37.6%的平均水平,分別低于紐約、倫敦、東京、巴黎等國際化城市50.15、19.95、22.95、9.15個百分點,“總體上,森林布局尚不夠合理,遠遠不能滿足城市發展對生態環境的迫切需求”。
此外,針對生態體系的建設,相應的投融資渠道也有待進一步拓寬。目前,政府的公共財政投入依然是生態建設投資的主要來源,社會資金進入較少,有限的政府投入不能完全滿足生態環境大提升、大發展的需要。在持續穩定加大政府公共財政投入的基礎上,應盡快建立與生態環境功能相適應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積極鼓勵社會力量采取多種形式參與首都生態建設。
實地探訪
咱給“石頭山”換綠裝
初春時節,延慶縣珍珠泉鄉南天門村的山巒上,一抹抹新生的綠色,在暗淡灰黃的灌木叢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生機勃發。
從延慶縣城一路向東,順著曲折蜿蜒的山間公路行駛50多公里,群山掩映中的南天門村探出了幾角屋檐。站在南天門村西坡的山腳下,隱約可以看見一條羊腸小道,蜿蜒至山頂。“山上本沒有路,這條陡峭的小道正是今年為了種樹開鑿出來的。”杜玉杰說。
杜玉杰是南天門村植樹隊隊長。說話間,十幾名工人出現在了山腳,每人身上背著一兩棵樹苗。樹苗有兩種,側柏和油松,長約2米,樹根纏著一圈泥土。記者試著舉起一棵,足有30多斤,一點都不輕。
人挑背扛,沿著小道,樹苗就這樣一棵一棵地被背到山上。站在山上,回頭看看這條沿山勢臨時開鑿出來的路,寬不足一米,而臺階更陡,每爬一步,人都得向前彎腰、壓低重心,用腳尖牢牢“抓”住地面。跟著植樹隊剛爬了5分鐘,兩手空空的記者早已氣喘吁吁,可工人們個個步履穩健。“一天得這么來回背十幾趟呢,習慣了。”杜玉杰笑著說。
到了山上的植樹區,顧不上休息,工人們就開始忙碌起來。山地種樹,比不得平地,僅僅是最基礎的挖樹坑,就是個大問題。杜玉杰拿出的第一件工具,竟是一根手腕粗的大鋼釬。
“當”的一聲,鋼釬扎到地面,濺出幾點火星。“這山,以前就是荒山,到了冬天,就連那點兒野生的灌木都被村民砍了當柴火,春天下兩場雨,泥土就順著雨流走了,剩下的全是石頭。”杜玉杰說。
植樹隊的任務,就是在這“石頭山”上,留下一片牢固的綠色。杜玉杰手持鋼釬,一點一點地把坑洞表面的石層敲碎。
這才是第一步,針對山地的石質結構,風鎬是重頭戲。“噠噠噠……”,放下鋼釬,拿起風鎬,工人們硬是在石頭上鑿出一個個圓形樹坑。記者仔細看了看一個已經挖好了的樹坑。坑深80厘米、直徑1米見方的樹坑,坑口堆積著許多碎石,洞口里有上百道風鎬留下的痕跡。杜玉杰說:“碰上特別難鑿的,一個風鎬干一天也只能挖上兩三個坑。”
那風鎬的電又從哪來呢?工人們每天上工前,都要合力把藍色的約有普通紙箱大小,卻有著上百斤重的發電機抬到山上來。這還不算,“石頭山”上土不多,有些樹種上了,填土時還需要動用“客土”,都得工人們慢慢背上山。
這邊,樹苗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那邊,工人們正忙著給樹苗澆水。幸好西坡下有著一處池塘,工人們便用水泵將水引到山上來,這才解決了樹苗的用水問題。但對于一些距離水源較遠的山區,則需要像背樹苗和“客土”一樣,把水也背到山上去。
給“石頭山”換綠裝,耗費的力氣可真不小。這份辛苦,值不值?
“值不值得,我可以舉一個例子。”延慶縣發改委主任郭永華說,山區植樹,對生態環境的改善作用很明顯。郭永華回憶起3月底北京的那次七八級大風,那時他恰巧在山區,站在山頂上,能清楚地看到山谷里幾股大風聚在一起,在十字路口形成一股夾雜著沙土的“小龍卷風”。“但是,這股風沙一遇到山上的樹,就立刻消散了,連延慶縣城都吹不到,更別提北京市區了。”
不僅如此,生態林工程也給當地的老百姓帶來了切實的利益。延慶縣園林綠化局副局長王淑琴介紹說,珍珠泉鄉人口在4000人左右,而生態林工程的管護資金有500多萬、生態補償資金300萬,綜合起來,珍珠泉鄉人均增收有近2000元,同時護林員等崗位的設立也增加了村民的就業機會。
一組數據或許更能反映給“石頭山”換綠裝的意義:延慶縣林木綠化率從1999年的55.4%增加到2011年的65.8%,增長了10.4%;森林覆蓋率從1999年的41.5%增加到2011年的54.9%,增長了13.4%;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0多萬畝。大氣污染得到控制,空氣質量二級和好于二級的天數從2005年的76%,上升到2011年的84%,上升了8個百分點。
“通過像珍珠泉鄉這樣的山區生態體系建設,全市95%以上的宜林荒山實現了綠化,山區不僅是北京的綠色之源、風沙之障、水源之地,而且成為最具吸引力的綠色休閑空間。”肖輝利表示,山區生態體系建設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同時,也給山區百姓帶來了商機和收益,轉變了山區的發展方式,促進了城鄉統籌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