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今天的大柵欄,游客不僅能購物,還能小試牛刀,體驗老店的老技藝:走進內聯升親手納納千層底,來到瑞蚨祥自己盤個旗袍扣子,再去張一元零距離感受一下茉莉花的窨制技藝……昨天(21日),記者從西城區大柵欄街道了解到,明年,六必居也將在糧食店街的老店內開辟體驗館,在老師傅指導下,顧客可以感受醬菜制作的獨特魅力。屆時,大柵欄開體驗館的老字號將增至8家,一項項曾秘不示人的絕活,陸續走上前臺,邀顧客親身體驗、傳承。
大柵欄街道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街道正在努力使傳統商業氛圍里增加文化附加值,體驗館的建設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舉措。“而今,一個老字號的民俗體驗館群落正在慢慢形成,人們逛大柵欄,既買了東西,又能體驗正在消失的傳統生活方式。”該負責人說。
體驗館里亮非遺
六必居老醬菜鋪位于大柵欄糧食店街3號,已有近480年的歷史,其醬菜制作技藝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明年,老鋪子將對現有院落及風貌質量較差的廠房、宿舍、辦公等建筑進行改造,以展示傳統醬菜制作技藝流程。
像六必居這樣,手中握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老字號,在大柵欄還有很多。同仁堂、張一元、內聯升、瑞蚨祥……它們掌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總計有26項,其中國家級項目就達7項。
老北京人獨愛花茶。記憶中飄著香味的花茶,是怎么窨制出來的?那可是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掌握這門手藝的,正是大柵欄街上的張一元老店。如今,顧客走進店里的體驗區,老師傅會一步步給您細解其中奧秘。
大柵欄街上,馬聚源手工制帽技藝,步瀛齋手工制鞋技藝,瑞蚨祥手工盤扣技藝……讓顧客不僅大開眼界,還能小試牛刀。
老師傅手把手教絕活
為了更好地展示自家絕活,眾多老字號可謂煞費苦心。內聯升三樓的非遺展館,靜態展示著各種老北京布鞋的同時,還有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納鞋底技藝。您要是喜歡這門手藝,老師傅可以手把手教您。
老北京人穿鞋講究“腳踩內聯升”,這話里藏著多少門道?走進內聯升體驗館,記者看到,一米高的案子前,內聯升第四代傳人何凱英兩根手指上戴著皮箍,正在用特制的夾板夾住鞋底,錐子穿孔,鋼針走線,周圍很安靜,只有錐子扎過鞋底和麻繩绱鞋的聲音。
記者接過錐子,想要試一把。何凱英師傅一旁仔細地指導著:“鞋底的每一層都是用新白布掛漿,一雙鞋底,要納3天。”何師傅介紹著納鞋底近乎苛刻的要求:每平方英寸81針,針腳要密實勻稱,橫看、豎看、斜看都要是一條直線。
“漏了一針,都會被檢驗的師傅挑出來。”何凱英說,一雙最普通的平針“千層底”,就要納制2100針。十字底,就是4200針。
搜集老物件體驗舊京風情
除去傳授絕藝,大柵欄地區還有感受氛圍的傳統商業體驗館。它就在老舍茶館的二層。這里搜集了各式各樣的老物件并復制老北京各行各業店鋪風韻的博物館。
煤油燈、馬燈、理發推子,各種商鋪的面塑模型,活生生的老北京城藏在了這40平方米的博物館里。
瀏覽完博物館,“80后”游客顧萱感慨良深地說,“其實現在有很多年輕人都熱衷傳統文化、喜歡琢磨傳統的生活方式,只是我們不知道去哪里尋根。老字號博物館里既有實物,又有活的技藝,為我們提供了一處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