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生活 > 北京生活大雜燴 > 正文

同和居 當老字號遇到什剎海

日期:2012-10-05  來源:北京晚報
[字體: ]

    10年前,當滕剛他們在為荷花市場的開街做著各種準備時,比他小4歲的史志英還在三里河的老字號同和居擔任大廚,如今兩個同齡人的生活有了交集,作為同和居什剎海店的廚師長,史志英經常會和滕剛見面,他們的相識也像兩家企業一樣,老字號和什剎海碰出了火花。

    三年沒摸上鍋的大廚

    1984年,22歲的史志英通過招工來到了老字號同和居,當時的同和居還在位于西四的老店,說起為什么要做廚師,他的回答特別質樸:“當時覺得這是一門手藝,是技術活,再加上那個年月市民家里的經濟情況不好,在飯店上班至少會管飯呀。”于是,這個當時在家里什么家務都不會、連有些蔬菜都不認識的小伙子就開始了自己的學徒生涯。

    半年過后,史志英能夠做些切切蔥姜蒜以及香菜這樣的最基礎的工作了,按照老規矩,學徒是不能上灶的。在那段時間,他先是學會了切各種丁、絲、片等簡單的刀工,然后他掌握了切腰花、魷魚那樣相對復雜的配料,以及準備松鼠鱖魚那樣有點難度的刀工活了。這樣又干了半年,他終于可以上灶了,“當時就是打打下手,給師傅做菜準備味精、料酒、鹽、蔥姜蒜等配料,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打荷。”這樣的過程又經歷了一年的時間。

    直到三年后的1987年,史志英終于可以上灶炒菜了。

    “咱們這個中餐實在是博大精深,有些東西只能跟著師傅一點點的學,就拿炸東西來說,眼看著師傅一炸丸子就浮起來了,而自己一動手,壞了,直接沉底了,后來才知道油溫的不同就會造成這樣不同的效果。”就這樣,史志英從最底層的學徒做起,如今已經成了烹飪大師和廚師長,從最初西四的老店到三里河再到什剎海,史志英的成長經歷也印證了老字號的復興。

    為何選擇了同和居

    小帥府,對于很多北京人來說并不陌生,這曾經是什剎海餐飲的一個代表商家,2009年小帥府的租期到了,原來的主辦方也不打算再繼續做下去了。于是,在荷花市場的北門,一個留給餐飲的機會出現了。在不少商家眼里,這一方面是一個商機,但另一方面也面臨著租金高的風險。就在這個時候,北京華天飲食集團公司總經理朱玉嶺決定:“別人干不了,我們老字號干。”

    但是,怎樣在眾多的老字號里面選擇這家餐飲會所的定位呢?朱玉嶺也有著自己的考慮,因為在什剎海周邊,華天集團經營有烤肉季、峨嵋酒家地安門店、望德樓、護國寺小吃等一批老字號。不過考慮到在什剎海地區的華天老字號,有3家經營清真風味的餐廳,漢族風味卻只有一家,為了豐富旅游景區的口味,朱玉嶺決定,讓連鎖發展的道路上再多一家漢民口味的老字號名店,這就是有著“京城魯菜泰斗”美譽的同和居。

    其實,作為京城老字號的掌門人,朱玉嶺對這塊地方開設同和居食府,也考慮了許多。當時,相比集團公司旗下尚未開設連鎖經營的字號,甚至社會餐飲,同和居的技術力量要用“特別雄厚”來形容。在這家老字號中,有兩位中國烹飪大師,數位中國烹飪名師坐鎮,就連當時的服務組都是由中國服務大師領隊。有了這樣的實力,同和居再開設一家是順理成章的。依靠實力生存的京城魯菜泰斗同和居,就這樣在皇家園林的地界兒落地生根了。

    190年歷史的老字號

    說起老字號同和居,很多北京人并不陌生,但是說到同和居的歷史,很多吃過的人也未必清楚。創建于1822年的同和居,初建之時,就是一家小店,以經營家常菜為主,顧客大多是普通大眾。起初生意一般,店也無名氣。一日,住在西四缸瓦市的一位掌管財政的王爺偶到小館吃飯,店主百般殷勤伺奉,精心烹制了幾個拿手菜,深得王爺歡心,王爺食后大加贊賞,因此,小館生意便有了轉機。為招攬生意,小館常以客為友,使其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便取“同懷和悅”之意,定名為“同和居”。

    民國初年,掌柜牟文卿請御膳房的袁祥福幫廚,袁祥福憑三不粘(不粘盤、不粘匙、不粘牙)等宮廷名菜使同和居有了名氣。1939年廣和居停業,其大部分廚師來到同和居,使同和居生意越來越紅火,名氣越來越大,并成為舊京城著名“八大居”飯館之首。據了解,在民國時期,一些文人墨客也常來聚會、吟詩、論畫。據資料記載,魯迅先生也曾多次光顧同和居會見好友和同事。1912年9月1日魯迅先生同許壽裳、錢稻孫從什剎海歸來,路過這里,在這里吃午飯。日記云:“午飯于西四牌樓同和居,甚于口。”極力贊揚了同和居的菜肴。國畫大師齊白石先生也曾光顧過同和居,并留下“墨寶”。

    剛來的時候水土不服

    在朱玉嶺拍板同和居入主什剎海后,經過半年多的裝修和改造,2011年10月,老字號同和居終于落戶什剎海,然而最初的生意并不理想。在荷花市場待了十幾年的滕剛過后給他們總結了原因,“主要是這里淡旺季差別特別明顯,五一到十一是最好的季節,凡是到什剎海來的客人都喜歡坐在室外,而同和居剛來就趕上了最差的淡季。”作為什剎海店的經理,杜涓涓也總結了當時的得失,“荷花市場這里雖然地理位置優越,景色優美,但是來往的客流還是以外地和外國的旅游者為主,而我們老字號的顧客以往都是以咱們北京的本地消費者為主,剛來的時候,很多北京本地人并不知道同和居又在后海開了新店,所以起初生意不好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經過去年一年的磨合,老字號的魅力逐步顯現了出來,荷花市場有院臨水的優勢也彰顯無疑,如今,不管是穿行而過的中外游客,還是專程趕來的“老北京”,在有著200多年歷史的后海荷花市場,坐在院子里,面朝什剎海,清風拂面,荷香幽幽,感受著三不粘、貴妃雞、蔥燒海參、糟熘魚片等經典魯菜,再喝著烏魚蛋湯,嚼點著名的烤饅頭,映襯著皇家園林和自然湖景,配上老字號的美食享受,這樣的感受恐怕也是獨一無二的吧。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