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有很多處著名的塔,如北海公園的白塔、白塔寺的塔、天寧寺的塔等,但惟有真覺寺的金剛寶座上有五座塔,故俗稱五塔寺。那么,五塔是怎樣排列的呢? 出西直門向西,穿過北京動物園,然后從動物園西北門出來,正對著的即是五塔寺。門口矗立的華表、石獅,清幽的院落,與熱鬧喧囂的動物園形成巨大反差。真覺寺始建于明永樂年間,由于寺內之塔是由五塔組成的塔形,因而通稱為金剛寶座塔。金剛寶座塔仿印度佛陀迪耶大菩提塔的形式而建,由寶座和石塔兩部分組成。寶座高7.7米,系磚和漢白玉砌成,分為五層。寶座上分列方形密檐石塔5座,中央大塔13層,高約8米,四角小塔均11層,高約7米。五塔的排列依照中國傳統的“五方”理念按中、東、南、西、北五個方位建造。真覺寺金剛寶座是明代真覺寺的唯一建筑遺存,于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真覺寺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明朝初年,明代皇帝為使邊陲的少數民族聽命于大唐朝廷,利用當地人所信奉的喇嘛教作為手段,廣邀天下高僧入京并大加封號,因此吸引了許多密教高僧前往京城,向皇帝宣講佛法或表示忠誠。這其中,還有許多西域的番僧,班迪達(室利沙)即是其中之一。 明永樂年間,西域番僧班迪達向明成祖朱棣敬獻五尊金佛和古印度金剛寶座規式,被封為大國師,賜地興建真覺寺及金剛寶座。金剛寶座建成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是仿照班迪達所獻古印度比哈省佛陀耶大菩提大塔的式樣所建。整個建筑不僅融合了中外建筑的形式和特點,而且兼容了藏傳佛教文化的內容及中原文化的表現方式。 值得關注的是,真覺寺金剛寶座的造型雖然仿的是古印度佛陀迪耶大菩提塔的規式,但建筑上卻采用了明朝初年始用于宮殿、寺廟的磚石拱券結構的建筑技術,而未采用中國傳統的“大木結構”的做法,正緣于此,有人認為五塔寺的建成在中國建筑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此外,五塔寺在塔身裝飾中還大量運用了中式建筑的檐椽、瓦當、滴水、斗拱等做成仿木石雕形式,使其建筑彰顯出中式的傳統意蘊與風格。 那么,何為“金剛寶座”呢?按照中、東、南、西、北五個方位建五座小塔的方形基座,即稱為“金剛寶座”,喻其堅不可摧,巋然不動之意。五塔中的中塔最高,低于中塔的四塔依次排列于四角;瘁屽饶材岱鹩X悟時的坐處,五座小塔即五方佛。
中國建造金剛寶座塔大約始于隋代。在敦煌壁畫的428窟中,就繪有一種由五塔組成的塔形,塔下有兩層方形臺基,臺上分立五塔,中部一塔比較高大,是主體,四隅分立四小塔。莫高窟壁畫中所畫此塔,提供了早期的形象資料。北京地區現存的金剛寶座式塔,除真覺寺外,還有碧云寺金剛寶座;西黃寺清凈化城塔;玉泉山妙高峰金剛寶座;戒臺寺戒臺臺殿上的金剛寶座等。
不過,明代的真覺寺并不是空地建寺,而是在元代大護國仁王寺的遺址上建立的。據《清涼山志》記載,明永樂皇帝信奉喇嘛教,“永樂初年,有西域梵僧曰班迪達大國師,貢金身諸佛之像,金剛寶座之式,由是擇地西關外,建立真覺寺……”,“永樂初,印度僧室利沙來此土,詔入大善殿,坐論稱旨,封圓覺妙應輔國光范大善國師,賜金印,旌幢遣送臺山,寓顯通寺,至宣德初,復詔入京,廣宣秘密,無何,辭歸山,上未許。明日示寂,上聞,痛悼之,御祭火化,敕分舍利為二,一塔于都西,建寺于真覺,一塔于臺山普寧基,建寺曰圓照。”由于永樂至成化年間世事動蕩,發生了如“土木之變”等變故,致使修建真覺寺的工程幾度被擱置,直至成化九年(1473年)才最后完工。
到了清代乾隆年間,乾隆皇帝為了給母親祝壽,曾兩次重修真覺寺,共花費銀子六萬五千多兩。
第一次重修真覺寺是清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皇帝因避雍正皇帝胤禛的名諱,將真覺寺改名為大正覺寺。第二次重修是在十年后的乾隆二十六年(1761):“正覺寺改建天王殿五間,東西配殿十間,轉角房十六間,順山房六間……金剛寶座塔臺一座,寶塔五座,重檐亭一座,毘廬殿五間……”大正覺寺重修時寺內屋頂全部換上了黃色琉璃瓦,金碧輝煌,顯示出皇家寺院的威嚴宏大氣勢。
當時,大正覺寺是乾隆皇帝的母親做壽的主要場所,寺內全部修葺一新,上千名喇嘛被請來誦經,一時間鼓鐃齊鳴,經聲如潮,各國使臣進貢了壽禮,頭戴紅頂花翎的大臣們奔波于殿前塔后……當時的熱鬧場景曾被繪制在一幅彩圖中。
流連于五塔寺內,讓人同樣震撼的還有設在寺內的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展出的各種石雕。據說這里共展出歷代石刻文物500余種,加上庫藏歷代石刻,計千余種。這里有珍貴的南北朝造像。藝術水平極高的金元石雕及唐代以后歷代墓志,如北京現存年代最早的石刻《漢故幽州書佐秦君之神道》柱及石闕構件,雕鏤精湛的清代石享堂,清雍正皇帝御制的《廣寧門外石道碑》,明景泰年間的創建隆福寺碑,明洪武年間的漢白玉平則門匾額等,堪稱北京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