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聲展示他珍藏的清代滿蒙撂跤圖。王晶 攝
家住密云縣檀營的滿蒙撂跤術第三代傳承人楊金聲,日前向筆者展示了他珍藏的8張清代撂跤圖。撂跤圖只有16開紙大小,圖的內容分別為跤架、跤、腿拐子、內刀鉤、膀拿子、架攔腳、掏鉤子、預備式,每幅圖都用鮮亮的顏色、棱角分明的線條勾勒出兩名布庫切磋武功的情景。
今年83歲的楊金聲,祖上屬于清朝鑲白旗。老楊是檀營撂跤隊的創始人,滿蒙撂跤術的第三代傳承人。據老楊介紹,清朝歷代皇帝都提倡撂跤活動。鼎盛時期,撂跤被朝廷所壟斷后形成職業化,跤圖亦隨之誕生。老楊說,撂跤圖按圖上所示應有13張,但目前他僅珍藏8張,其他5張不知去向。
據介紹,撂跤在檀營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群眾基礎,它是多民族撂跤相互融合的產物,以其對抗性強、觀賞性強、規則簡單、容易演練等特點在民間深受歡迎。在檀營滿蒙撂跤館內,至今仍保持和沿襲著古老的摔法,雙方對抗時,只允許用雙臂、腰、胯、胸,用摟、抱的方式,不許用腿腳將對方摔倒于地。
“檀威撂跤隊”第四代傳承人付全良告訴筆者:“撂跤前輩以跤圖為依據,總結出了撂跤的關鍵之處,拌拌兒使勁兒,搪拌兒使勁兒,不拌不搪不使勁兒,松緊互補狀態。”檀營鄉負責人介紹,楊金聲珍藏的撂跤圖,充分展示了滿蒙撂跤的精華和特點,使后人充分了解了檀營的光輝歷史,進一步傳承了滿蒙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