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首部由區縣編輯的“非遺傳承人家譜”——《東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譜系大典》日前正式出版發行。該譜系收錄了東城區百余個非遺項目的126位進入區級、市級、國家級非遺名錄傳承人的傳承項目簡介、個人簡介、從藝歷程、個人成就和代表性作品等相關信息,“非遺家譜”為非遺項目的歷史追溯提供了有力依據。
為非遺傳承人立“家譜”是一項與時間賽跑的工作。東城區非遺保護中心主任楊建業介紹,此次收錄的126位傳承人中國家級的有28位,很多傳承人都已年逾古稀,例如,北京扎燕風箏傳承人費保齡先生已經86歲高齡。此書出版時,有三位傳承人已經去世。
自2010年3月開始,工作人員開始對非遺傳承人進行“一對一”的現場采訪,通過文字、照片和錄像三種方式收集資料,同時查閱史資,確認傳承人的成果,認定傳承人及其技藝的真實性和權威性,梳理了傳承脈絡。《譜系大典》從收集資料、整理稿件到最終出版發行歷時近3年。《譜系大典》將每2至3年更新一次。
楊建業告訴記者,雖然《譜系大典》為非遺傳承“正本清源”提供了考證依據,但首次出書也遇到不少遺憾,其中最大的遺憾就是很多非遺傳承人對非遺傳承資料的保存不完善,資料的缺失加大了工作人員根據傳承人口述線索進行進一步考證的難度,非遺傳承資料的缺失正是當前非遺保護工作面臨的一大困境。(通訊員 徐光曄 張慧 記者 高健)
新聞鏈接
“非遺家譜”故事
慈禧賜匾“葡萄常”
1894年陰歷十月,為了給慈禧賀壽,朝廷讓旗人獻手藝,蒙古族正藍旗里一名清兵的夫人韓其哈日布做了架泥塑葡萄,慈禧太后特別喜歡,封她為“常在”,還賜了塊匾叫“天義常”。“常在”本是清朝后宮嬪妃的一個頭銜,地位僅次于貴人。賜給一位士兵的夫人,相當于一種至高的榮譽。后來這名清兵為了感恩,把自己的蒙古名字改成了“常在”,隨后其夫人在泥塑葡萄基礎上獨創出玻璃葡萄,于是便有了后人傳頌的雅號“葡萄常”。第二代傳人扎倫布和伊罕布制作的“葡萄常”在1915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一等獎。1956年鄧拓采訪葡萄常五女(5位姑侄女藝人),并題贈一首“畫春堂”送給五女,此為第三代。常家五女,在 “文革”中先后有4人去世,粉碎“四人幫”后,有關部門找到已年近古稀的常氏唯一傳人——常玉齡,終于使這一幾近絕跡的民族手工藝得以恢復,此為第四代。目前,該技藝第五代傳承人為常弘、常燕兩姐妹。
“葡萄常”是國家級非遺,最出名的要數“上色”、“掛霜”手藝,是家傳絕技。
天橋“拉洋片”拉到王府井
“拉洋片”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流派眾多,清末民初在北京地區流行,現已進入東城區非遺名錄。
據東城區確立的“拉洋片”傳承人陳起環介紹,他這一脈源自天橋賣藝人“大金牙”焦金池。焦金池因給末代皇帝溥儀唱了一段《勸人方》而名譽京城。他的徒弟是小金牙羅沛林,算是第二代傳人。小金牙是北京人,以京口唱腔和創作能力強而出名,在1965年時還賣藝演出。陳起環的師傅王學智是第三代傳人,由于王學智父親是小金牙的拜把兄弟從而得到小金牙的親傳,王學智還與大金牙的大兒子有過一些淵源,融合了大金牙和小金牙的優點,人稱“賽金牙”。陳起環還有個師大爺,這位師大爺是小金牙的大徒弟,曾經在相聲藝人高鳳山處學徒,自小金牙處學成后與陳起環的師傅一同演出拉洋片,前門、隆福寺、廟會處都留下過二人的蹤影。而陳起環和他的師傅則是在王府井大街開街后相識的,那時陳起環已經40歲了。賽金牙自陳起環1999年演出后就基本不唱了,去世前將一輩子的唱片一段不落都給他留下了。6年前在王府井,陳起環也收了個徒弟。天橋的技藝竟在王府井傳承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