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三平方公里的地面兒上,分布著趙家樓遺址、朱啟鈐故居、蔡元培故居、寧郡王府……
來自建國門街道7個社區的居民代表正以拼圖的形式揭曉“古都尋蹤”地區文化探訪路線圖。
建國門地區保存著歷史悠久的胡同群,其間遺跡遍布,許多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都發生于此。昨天(20日),東城區建國門街道推出“古都尋蹤”文化探訪線路圖,除了古觀象臺、蔡元培故居等著名景點外,還精心挑選了寶成當鋪、火燒趙家樓遺址、總理府衙門舊址等10多個有歷史價值的古跡作為目的地,用東堂子胡同、北總布胡同、東總布胡同等知名胡同進行串聯,邀請市民參與尋蹤建國門地區的“北平古跡”活動。
建國門地區不到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著近百處遺跡,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就有5處,多為民國時期遺跡。我國第一個外交機關“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第一所大學京師大學堂的前身“京師同文館”以及“五四”運動“火燒趙家樓”等近現代知名歷史事件的舊址、遺跡都聚集于此。這里的每條胡同幾乎都住過名人:蔡元培、朱啟鈐、馬寅初、侯德榜、沈從文、梅蘭芳、徐悲鴻……
建國門地區的遺跡為何如此密集?建國門街道副主任張松青告訴記者,明清時期,建國門地區的貢院作為科舉考場,周圍聚集了大量文人學士;近代以來,隨著京師同文館的建立,新式學堂也紛紛扎根于此,形成濃厚的文化氛圍;外交部街又曾是北洋政府外交部和新中國外交部所在地,所以名人政要在此聚集并不為奇。
為了讓更多市民了解建國門地區的歷史,發掘利用遺跡資源,建國門街道推出了此次文化探訪線路,在5月份試開放街道博物館基礎之上,讓更多市民走進胡同,近距離接觸歷史。
探訪線路挑選出智化寺、趙家樓遺址、朱啟鈐故居、蔡元培故居、寧郡王府、于謙祠、亞斯立堂、古觀象臺和寶成當等10個目的地,按照逆時針順序設置路線。參與“尋蹤”的市民憑有效身份證件領取“通關文牒”,并在活動時間內對10個探訪點完成任務后就能夠領取獎品。路線途經古跡比較集中的東堂子胡同、北總布胡同、東總布胡同等知名胡同,主辦方鼓勵探訪者發現更多具有歷史意義的地點。
張松青介紹說,“現在只是一個氛圍的培養。將來,我們希望通過社區文化志愿者等形式,普及地區的文化歷史。到時,只要去到一處建國門地區的名人舊居,身邊的大爺、大媽就能代替專業的講解講述自己身邊的歷史故事。”
鏈接
“北平古跡”知多少
老當鋪——寶成當位于東總布胡同62號
由于挨著貢院,當年東總布胡同和科考相關的附屬行業發展得火熱。赴京趕考的學子拉動了“當鋪經濟的”發展,東總布胡同62號的寶成當就是遺留至今的門臉和字號。
據說此當的老板為趙輔堯,最初在頂銀胡同靠小押起家,隨著生意的紅火隨即承租隔壁的東總布胡同45號開設典當行,生意越做越大。
寶成當舊址位于東總布胡同西口的南側,門臉連同門道共有五間,采用不對稱的立面處理手法。下有仿西洋式拱門與磚砌壁柱,上有巴洛克風格的圓形及曲線裝飾磚雕與塑花,中間鐫刻著“寶成當”磚雕的牌匾。整個門臉用料講究,工藝精湛,是北京市保存下來為數不多的商業店面典型。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位于東堂子胡同49號
東城區東堂子胡同中,至今保留著一處灰墻紅門、古色古香的建筑,現在這里是公安部信訪辦所在地,而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朝末年,它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外交機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所在地。
咸豐十年清政府與英、法等國簽訂《北京條約》后,對外交涉事務增多。次年1月,恭親王奕䜣、大學士桂良、戶部左侍郎文祥奏請在京師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接管以往禮部和理藩院所執掌的對外事務。這個原為清大學士賽尚阿的宅邸,在設立的同年改建成了總理衙門。
“火燒趙家樓”遺址位于趙家樓胡同1號
說到東總布胡同的遺址,不得不提及趙家樓胡同1號。著名的“五四”運動就是由火燒趙家樓推到了高潮。1919年5月4日憤怒的人群如潮水般涌向趙家樓胡同的曹宅,火燒了曹宅、痛打章宗祥,震動全國。
如今的曹宅早已不復存在,四合院間藏匿的是標有“趙家樓飯店”的牌子和框出的文物保護標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