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生態資源 > 正文

北京市最古老的胡同“磚塔胡同”啟動修繕

2014-05-11  來源:新京報
[字體: ]

  從磚塔胡同40號樓上的窗戶看磚塔。

  昨日上午,磚塔胡同,工人正在對建筑物進行維修。

   北京最古老的胡同——磚塔胡同正在修繕施工。今年西城區擬對29條胡同進行綜合整治。該工程預計在年內完工。

  胡同現狀

  有的墻壁已有磚塊脫落

  磚塔胡同位于西城區西四附近,寬五六米。多處磚石結構的房屋周圍,搭建著簡易房或棚子。電線桿豎立在路上,錯亂的線路交織在一起,接入居民房屋內。一些院落大門的門軸已經生銹,很難關上,只能作為擺設。有的墻壁上,已經有磚塊脫落。

  居民孫先生稱,胡同里的房子“年紀都很大了”,很多房子都屬于危房。

  “以前一下雨,我們家的房子就漏水,后來修了一下才不漏。”居民趙女士也認為,修繕不應改變胡同面貌。“這條胡同很有名氣,是老北京的一個招牌,里面住過很多名人。”

  修繕方案

  舊青磚磚雕等將被保留

  據西城區政府消息,此次修繕工作,除了翻修房屋,還將改造下水道、地面硬化、屋面整修、制安鐵藝護窗欄、門樓改造等。建筑原有的舊青磚、磚雕等都將被保留。

  昨日下午,磚塔胡同里,已經有工人在幾處臨街房子周圍搭上了施工的架子,對房屋展開修繕。

  “主要是翻修和改造房子。”一名施工工人稱,他所在的公司承包了胡同的修繕工作,“需要拆的拆,需要加固的加固。”

  另據了解,今年,西城區區房地中心將對后帽胡同、大拐棒胡同、四根柏胡同等29條胡同街巷實施綜合整治工程,其中,將打造前帽胡同、中毛家灣胡同、磚塔胡同、羊皮市胡同等15條精品胡同。

  ■ 講述

  “胡同大體沒變 房越建越多”

  孫先生從出生便住在這條北京最老的胡同里,到現在已有近60年。

  “我這一輩子估計都在這兒了。”孫先生說,他上學、工作都在附近,即便出遠門也不會很長時間,對胡同古樹、建筑都有感情,“之前傳出來說要拆遷,我就非常生氣,幸好不是真的。”

  孫先生記得,他小時候,胡同很寬闊,“也可能是自己個子太小,看什么東西都大。”周圍的房子都沒有超過兩層,路上很少車,“不像現在,這么窄的胡同,旁邊還停車。”

  “小時候我們幾個小朋友就在胡同里玩,那時喜歡捉迷藏和彈玻璃珠。”孫先生記得,他經常藏在大雜院的雜物里,“沒人會找到我。”

  說著,孫先生抬手一指胡同里的幾棵大樹,“從小時候到現在,那棵樹一直在那兒。”

  “那時流動人口很少,整條胡同的人都認識。”孫先生說,每天從胡同經過時,一路上都是熟人,要不停地打招呼。

  關于磚塔胡同的歷史,是老師告訴孫先生的。“他說這條胡同年代很長,還跟我們講了萬松老人塔的來歷”,“第一次聽說魯迅住過我們這條胡同很激動,幾個人還專門跑過去看看。”

  孫先生嘆息,如今的胡同,沒以前那么單純了。“房子越建越多。”他說,雖然胡同的大體面貌沒變,但是房子明顯比以前多,“以前的房子很簡單,很有規律,現在棚子建的哪兒哪兒都是。”

  ■ 鏈接

  被譽為“北京胡同之根”

  磚塔胡同是北京歷史最悠久的胡同之一,也是迄今為止唯一自元大都時代即有文字記載并沿用至今的胡同,被譽為“北京胡同之根”。

  它以其東口的“萬松老人塔”而得名。萬松老人是金末元初著名的佛學大師,曾提出“以儒治國、以佛治心”的主張。在他圓寂后,有人修了這座塔。

  磚塔胡同在北京的發展歷史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元、明、清三代,磚塔胡同作為戲曲活動的中心,是北京城最熱鬧的地方之一。這時的磚塔胡同及附近的 口袋底胡同、錢串胡同、玉帶胡同有戲班、樂戶不下二三十家,終日鑼鼓喧天。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這里的戲班、樂戶紛紛逃回家鄉,從此磚塔胡同漸 漸變成了居民區。

  在這里,曾居住過許多名人。1923年魯迅在與周作人反目后,從八道灣搬來磚塔胡同61號(現84號),并在這里寫出了《祝福》、《在酒樓上》、《幸福的家庭》和《肥皂》、《中國小說史略》等作品。

  鴛鴦蝴蝶派作家張恨水曾居住在磚塔胡同43號(今95號,已于近年拆除),并在這里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

  1927年,劉少奇隨北方局由天津遷到北平,暫住在磚塔胡同四眼井10號的同事家里。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