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故宮未開放區內的“迷樓”里,一幅從未有詳細記載的巨幅絹畫碎裂成幾萬片,經過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故宮古書畫裝裱修復技藝的傳承人楊澤華和同事們的巧手,如今重見天日。
最小碎片才指甲蓋大
這幅畫是在故宮符望閣內發現的,年紀大約有200歲。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文物部門對這里的保護采取相對保守的做法,室內通風條件差、塵土清理不力,導致閣內的絹畫殘損嚴重,老化、霉變、水漬、蟲蛀隨處可見,有些碎片用手輕碰就會掉渣兒。
在楊澤華的辦公電腦里,存著一張古畫剛送來時的照片:畫是被向內折著,看不出畫的正面,最小的碎片還不及成人的小拇指甲蓋大,有些地方甚至碎成灰褐色的粉末。
楊澤華帶著6位社科院的研究生先加固碎片,整理出4大片兒和上千片小塊兒。每一片都要經過耐心地用清水、鑷子和小型吸塵器等“洗 澡”,之后用絹紙簡單加固,光拼圖他們就花費了整整半個月。最終,成形的古畫尺寸,高約4.7米,長約2.8米。古畫內容也首次亮相,山石、松樹和靈芝躍 然紙上。
畫背面找到作者姓名
楊澤華說:“這幅畫以前從來沒有人研究過,所以誰也不知道畫面繪制的是哪兒。但是符望閣內曾經發現靈芝,因此推測畫面可能就是這座樓閣周邊的景色。”他去實地考察過,符望閣的一面墻正好就是這個尺寸,顯然這幅畫類似于倦勤齋內的通景畫,覆蓋了整面墻壁。
更有意思的是,畫背面的信息印證了他的猜測。原來,清代宮里處處是規矩。畫一幅畫,領了多少絹、誰畫的、掛在哪兒都要登記在冊,這些信息還會備注在畫背后不顯眼的地方。在這幅畫背面,就可以找到一行墨跡,寫明清代董誥繪制,掛在符望閣內的一面墻上。
符望閣,是紫禁城東部寧壽宮區域內最高的一座樓,這里是乾隆皇帝為自己準備的養老處,從未對觀眾開放過。閣內以各種不同類型的裝修 巧妙地分隔空間,不熟悉的人穿門越檻時,容易迷失方向,故俗有“迷樓”之稱。楊澤華說:“修復完成后,專家肯定會對這幅畫進行細致研究,破解更多目前未知 的內容。”
千道補痕逐條存檔
從畫的正面看,一道道補痕非常明顯。但如果細看,修補用的絹紙只是顏色比原畫底色略淺,畫絹特有的經緯線幾乎是連貫的。楊澤華說:“每一處修補,找補絹的時候都要用放大鏡仔細研究,選擇最合適的。”
為何不干脆用一整張紙貼底兒,而非要一處一處地粘貼?楊澤華解釋,如果整托絹,畫的厚度一下子就增加了。“而且這種補法雖然現在省事兒,但基本不可逆,所以一定要碎補。”
目前,東西方的古書畫裝裱修復存在理念差異。西方認為修補的地方就應該有別于其他地方,而東方講究修復后畫面的完整性,從正面看不 出補痕為佳。目前,故宮取了折中的辦法。以這幅絹畫為例,成人站立時直視的范圍內將無痕修補,此范圍外則可以稍微粗補。但是整個修補過程中都會有詳盡的材 料記載,方便以后查詢。
本周古畫正面填白
本周,這幅古畫將進行補筆。說通俗點兒,就是給畫正面的空白處填空,使畫意完整。
補畫之前,先要在畫上打一層膠礬。楊澤華解釋:“直接下筆,絹容易暈色,打上膠礬,顏色就容易固定住,就像畫油畫一樣。補筆不僅要求工作人員有純熟的技巧,還需要有細致入微的觀察力和一定的美學修養。”
按照規范,這幅古畫已經完成了除塵、消毒、顏色加固、揭背、補絹、托心的步驟,全色之后,還需要平展拼縫、上墻、防蟲防腐處理等十多個步驟。“上墻,主要是為了使畫繃緊,這幅畫太大了,估計只能平鋪在地面上完成這道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