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市場在歷經兩年多的寒冬之后,今年個人消費比重明顯增加,高端花退場,20元以下的草花成為銷售主力。自從2012年中央八項規定出臺以來,花 市里的大單客戶幾近絕跡,F在,投機商開始離場,真正熱愛這行的繼續留下來堅持,并加大了往大眾消費轉向的力度。根據市園林綠化局花卉處的統計,今年北京 年宵花銷售增長了20%到50%,個人消費占花市整體消費比去年增長了20%至30%。
市場:草花打敗高端花卉
在世紀奧橋花卉園藝超市里,一對中年夫婦正在選購花卉,妻子走到蝴蝶蘭組合盆栽面前問丈夫:“要蝴蝶蘭嗎?兩百多一盆。”丈夫正在埋頭挑選瓜葉菊,頭也不抬直接回絕,說話間就端起一盆開得正好的玫紅色瓜葉菊,標價才11元。
環視整個商場,大面積區域都被普通草花占據,明黃、大紅、粉色的各色長壽花一簇簇開滿了盆,紫色的牽牛吊蘭鑲嵌著白邊,酷似郁金香的大巖桐鼓起 花苞……這些花的價格都在二三十元左右。超市負責銷售的付女士告訴記者,與以往不同,現在大型組合花銷售冷清,20元以下的草花銷售占據絕對優勢,僅年后 這段時間就比去年多了五六十萬元的銷售額,從春節到現在自己已經連續加班好久了。
這樣的情況也出現在萊太花卉市場,葉女士是負責市場管理的,據她觀察,雖然總的消費量與兩年前還有差距,但個人購買比原來增長了20%到30%。
花商:投機商撤出
現在的回暖,是在過去兩年間打壓畸形繁榮,恢復正常秩序的結果。玉泉營花卉市場的張煜(化名)從事花卉行業已經20多年了,經歷了整個花卉市場 的起起落落,提及花市當年的紅火,老張顯得有些激動,“以前大單客戶買花那是越貴越不嫌貴,好幾千的花,一買就50盆上百盆,不見心疼,像是禮品蝴蝶蘭一 組就組8株,價位動輒成千上萬”。炒得最熱的時候,經常能見到天價國蘭、“花王”蝴蝶蘭拍出49萬、九千多萬君子蘭現身展會等報道,那時候買花的人一心求 貴求大,浮躁的市場環境給養花賣花人一種錯覺,就是“無論多貴多好都有人買”,漸漸花市里有了投機心理,把花卉當成了創造神話的“綠色金條”。
那時候的花市虛假繁榮,靠公務消費的團購訂單支撐導致市場畸形,不明所以的花商盲目地跟進,結果輸的很慘。以蝴蝶蘭為例,這種花需要年初做計 劃,養一年再賣,2013年花商根本沒有意識到市場的嚴峻,還按照原計劃大批量地種植,結果導致去年整個北京市場有上百萬株蝴蝶蘭,遠遠超出市場的消費能 力不說,大單客戶還沒了,遇到嚴重滯銷。
花市的冷清讓一些投機者覺得無味,他們開始離場,留下的多是真的喜歡這行的,他們始終在“咬牙扛著”,努力調整方向,期待市場轉暖。
花商轉型:
抓住普通消費者的心
市場轉暖并非一朝一夕,轉變經營方式,吸引大眾客戶、滿足普通消費者的需求,成為普遍共識,這也開辟了花市新的增長點。轉型至今,效果初顯。
面對大環境的不景氣,花商正在積極調整,更加重視改變銷售種類,創新銷售渠道和銷售方式。針對城市消費者,商家特意開發出迷你玫瑰、迷你康乃 馨、盆栽石榴樹等小型花樹;面對追求個性的年輕人,商家推出星座系列花卉、量身定做的生日花之類,走的都是私人定制路線,需要花心思,講究藝術性。花商以 往就在花市里等著大單客戶上門訂購,現在幾乎每家都有自己的網店,還有的每周都在微信圈里推薦新產品。
此外,品種創新也吸引了更多顧客,F在多肉植物成為銷售新寵,價位從十幾元到幾千元不等,長得越慢的價格越高,像觀音蓮、虹之玉、乙女心、珊瑚 珠、玉墜等都是銷售主力。商家還根據消費者的需求,推出了多肉組合盆景DIY等業務,不少白領、大學生也在郊區包下大棚種起多肉植物。
老張覺得,現在花市的發展雖然慢下來了,但是正在朝著一個比較健康的市場方向發展,未來整個市場應該會慢慢好起來,因為畢竟有需求在這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