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可憑身份證換票參觀
明天(6日)上午,至今已595歲的天壇北神廚、北宰牲亭建筑群大修后將首次對市民全面開放,這不但是該建筑群30年來 首次全面開放,而且作為天壇內規格最高的展館,園內塵封百年的文物也將在此首次亮相。游客可憑本人身份證,到北宰牲亭門前的指定換票點領票免費參觀,每個 身份證每天可換票一次。
北神廚、北宰牲亭建筑群建于1420年,位于天壇祈谷壇東部,長廊北面,共包含兩個院落。位于東側的是北宰牲亭院,院內有宰牲殿和井亭,西 側是北神廚院,院內北面正殿為神庫殿,神庫的東西兩側各有一座神廚殿,院內還有井亭一座。北宰牲亭和北神廚是天壇祈谷壇的附屬建筑,為明清兩朝皇家孟春祈 谷專用。上世紀初,最后一次祭天后,北神廚、北宰牲亭院落失去了原有功能。新中國成立后,這里最初用作首都圖書館的書庫和閱覽室。上世紀50年代中期,書 庫遷出,神廚各殿辟為展館,舉辦過北京市出土文物展、農業成就展。“文革”期間這里又成為人防工事倉庫。1972年,北神廚改為崇文區少年之家,神庫殿改 為禮堂,地面也改成水磨石材料。1990年崇文區少年之家遷出,天壇公園收回北神廚建筑,并對北神廚各殿進行了修繕。此后,天壇北神廚、北宰牲亭院落曾作 為展覽場所加以利用。
明天起,在修繕后的北神廚建筑群內,200件文物將首次展出。相關負責人介紹,除了祭器,還有樂器、服飾、陳設以及佛造像、金冊、書畫、碑 刻等文物,都是從上萬件文物中遴選出的精品。如這次展出的碑刻中,就有記錄民國十二年總統黎元洪為倡導綠化,親率各部長官在天壇齋宮外植樹的歷史事件,那 天是當時民國政府所定的植樹節;長廊修繕碑記錄了1937年將天壇七十二間連房辟為游廊的史實;古籍展品中最珍貴的是《清太常寺則例》,這是一部研究我國 禮儀制度的重要典籍;展覽中最大的一件文物是長7米、重400余斤的楠木檁,是修繕南神廚時替換下來的殘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