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2015年5月,一部名為《剩下的獨白》的話劇與觀眾見面,這部作品把“剩女”主題搬上舞臺,這在國內尚屬首次。話劇的組織者Roseann Lake,是一個在中國生活了五年的美國記者,她耗費幾年研究“剩女”問題,下面就是她自己對中美兩國“剩女”的理解和思考。
話劇《剩下的獨白》海報
荒謬:23歲的中國姑娘就成了“剩女”
五 年前,我來中國后剛開始在一個電視臺工作,我的同事都是很棒的女性。在我工作的地方,導演、制片等等幾乎都是女性,攝影師是男性,女人幾乎完全撐起一個節 目。我在中國度過了我第一個春節。春節回來,我發現我的女同事都顯得歷經滄桑和掙扎,春節對她們來說是巨大的壓力,那些殘酷的關于婚姻的問題一次又一次被 提起,她們無力招架。對于我這個外國人來說,我感到非常荒謬,何況我的同事才23、24歲,最大的也才27歲。
“剩女”這個名詞當時對我來說非常陌生,我同事遭遇的情況讓我對這個問題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因此開始訪談各種各樣的人,還包括與人口學家、經濟學家談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以及婚姻市場的情況。我發現,很多受訪女性在跟我聊了她們的故事之后,如釋重負。
目前,我對“剩女”的研究即將成書出版,但她們的問題在書完成時仍然重復的出現。我覺得這本書不足以公正地代表她們自己的聲音,她們自己站出來發出聲音,遠比一本書來得更有力量。寫完這本關于“剩女”的書之后,我希望其他人也能跟我一樣,聽到這些故事。
不平:同等條件女性叫“剩女”男性叫“高富帥”
對 我來說,中國的“剩女”,代表著中國的現代和未來。而中國的“剩男”則象征著中國更為落后的方面,比如農村地區、傳統觀念等。我覺得中國值得驕傲的是,在 男女平等問題上有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政策發展和傳統,在中國是鼓勵女人去工作的,而其它的一些亞洲國家比如韓國和日本,女人更多的是呆在家里。可是,由于中 國的傳統觀念,婚姻仍是一種交易,是兩個家族的事情,這讓一些開始獨立思考問題的“剩女”遭到傳統和社會習俗的攻擊。
有意思的是,現在被 討論很多的職業女性是“剩女”的很大構成部分,而同樣條件的男性,卻鮮被冠以“剩男”的稱號,反而有很多被稱為“高富帥”。這是很不公平的。這些男性之 中,曾有人對我說過,他們希望找的是“不要有太多想法”的女性,這樣他們能夠掌握主導權,下班回家是安靜舒適的。不過,我其實是樂觀的,因為現在這些女 性,雖然只是較小的一個群體,但正在不斷地增長,她們帶給中國社會的沖擊和改變是可以看到的。當然,這需要我們更多的意識提升,比如像“剩下的獨白”這 樣,傳達給更多的人群。
趣談:美國也有剩女老爸催她“凍卵”
如 果問我中國和美國女性地位和狀況有何不同?我會說,很不一樣,但也沒什么不同。在美國,婚姻對于女性來說仍然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雖然單身在美國不是一 個不好的標簽,但人們還是會想要把你配對,也總是覺得你也想要進入一段關系。但不同的是,父母在美國的婚姻參與不多,婚姻更多的是兩個人的事情。而對于世 界上不同區域和國家的女性來說,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都是一個挑戰,從這點上來說,我覺得中國的女性也經歷美國女性經歷的掙扎。我有一個朋友很有意思,有一天 她的爸爸故意把《紐約時報》的關于冷凍卵子的報道放在她的面前,說:“這也可以考慮一下吧!”她生氣極了,哈哈。
巴塞羅納的一個人口學家 Albert Esteve說過一句話——“男人想找這個世界上已經不存在的女人,而女人在找這個世界上還沒出現的男人。”(Men are looking for women that no longer exist, women are looking for me who are yet to exist.)。什么時候,“剩下的”都被重視了,也許那時候會有不同的戲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