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這幾天舒淇主演的電影《剩者為王》在國內上映了。故事講述了舒淇飾演的35歲的優質白領女性盛如曦,伴著事業有成的同時,感情生活上的空白卻成為了家人朋友間樂此不疲操心的話題。電影的某些內容竟和一篇論文不謀而合……
舒淇演繹白富美剩女的故事
這 篇2015年發表在《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上的論文題為《游走于傳統與現代之間的上海“剩”女》。研究者在上海一對一采訪了30位未婚女性,她們其中三分之一是上海本地人。她們介于 26-40歲之間,大多數30歲出頭。她們幾乎都有本科學歷,一半人有碩士、博士學歷。她們事業有成:有醫生、有工程師、有大學教授等。
那么這些上海單身輕熟女白領的生活有哪些共性呢?
來自父母的壓力
她們都說自己感受到了來自父母的“逼婚”壓力,但她們說自己仍舊堅持自己的想法——“要等到對的人”。
有 人說:“我媽媽對我結婚的事非常著急。所以,她甚至很激烈地數落我。她說我讓她失望了,讓她在別人面前沒面子,讓她非常不幸福。 想到我讓我愛的人失望了,并且讓她們的生活很糟糕,我覺得這對我是沉重的打擊。我媽歇斯底里到了她想盡一切辦法介紹各種莫名其妙的男人給我。只要是單身男 人就行,她才不管適不適合我呢。”
這些單身女性到底想不想結婚呢?大多數都是想結婚的。
有人說:“事實上,我有家庭、有我的父母,所以我不能僅僅追求我自己想過的生活。我媽覺得我必須要現在結婚,不管我能找到誰。我們的目標是一樣的——結婚,但我們的想法截然不同。我想結婚,這是毫無疑問的事情。但我還沒有找到我愿意嫁的男人。”
電影里舒淇也被母親各種逼婚,導致舒淇幾乎崩潰,對母親說:“你和這個社會一起歧視我。”
《剩者為王》的原作者落落承認,片中舒淇和母親的對話90%來自她自己和母親的對話。
可見,現代高學歷女性仍然認為家庭觀念很重要。傳統的包辦婚姻雖然已經幾乎不會發生了,但家長的傳統觀念和期待仍然對她們影響非常大。
一方面,這些女性跟她們的父母一樣,將婚姻當做終極目標;但另一方面,她們又努力堅守自己對于愛情和婚姻更為理想化的觀念。
年齡的雙重標準
有 一位站在30歲的尾巴上的女性說:“年齡越來越大,你還沒找到那個人。怎么辦?男人沒事,但女人就非常著急,她們甚至會覺得一切都完了。當我20多歲時, 特多人幫我張羅介紹對象。現在呢,幾乎沒人找我了。但男人就不同了,他們40歲了,都還可以和任何人約會,只要他們愿意。我有一個同事,兩年前離婚,現在 又結婚了。他快50歲了,但他老婆是85年的。我可沒見過反過來的情況。”
顯然,這些女性清楚地知道那些傳統的、不公平的對于男人和女人年齡的評價和期待。
在中國傳統觀念里,“郎才女貌”常常被描述成理想的婚配模式。男人需要多年的努力、積累才能有“才”(或許現代社會變成有“財”),而“女貌”僅僅要求年輕、好看的外表。
這種傳統的匹配模式影響還是很大,如果男人不改變他們的觀念,單靠女人自己,很難改變這種傳統觀念的影響力。
我覺得《剩者為王》里彭于晏這個小鮮肉愛上比他年齡大很多的舒淇,倒是一個不錯的橋段。希望借由大眾媒體的宣傳,傳統的婚配模式可以慢慢減弱。
電影中的舒淇遇到了“小鮮肉”彭于晏,這樣的情節在現實生活中卻不多見
女性被迫“往上”嫁
研究者通過對這些單身女性的采訪發現,作為事業有成的女性,她們并不接受儒家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性別定位。
相反,她們對與沒有自己賺錢多的男性結婚保持非常開放和接納的態度。
但是,她們的普遍顧慮是:當男人有一個獨立自主、賺錢比他多的老婆時,他可能接受不了,從而影響夫妻感情。
很多人說,她們愿意接受比她們年輕或沒有她們成功的男性,可她們遇到的很多男性卻不能接受成熟、成功的女性,甚至有時候他們都沒法接受和他們年齡一樣的女性。
改革開放以來,父權制傳統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如果男性堅守傳統的性別觀念和婚配模式,那么這些現代、獨立、不認同這些傳統性別期待的女性當然只能保持單身。
門當戶對是對家庭的尊重
女性越來越強調門當戶對。不過她們所說的“門當戶對”帶著現代性的寓意。
她們說,夫妻雙方應該分享相同的價值觀和人生目標,并且他們能夠用同一種語言溝通。而這種相似性很大程度上需要雙方擁有相似的家庭背景。
很多女性覺得,雙方家庭能夠處得來對婚姻很重要。
被訪者中有一位女性與她的前上海男友分手了,因為她前男友的父母總覺得她家不是上海的,因此低他家一等。她解釋說,分手是因為,如果一個人的家里人不尊重她的父母,她是不會嫁給這個人的。
可以看出,尤其對于獨生子女一代來說,家庭的影響力仍然很大。
這些女性認為現代的、個人主義的愛情觀、親密感、以及平等的兩性關系是理想的婚姻關系,同時她們將這種現代的理念和傳統的“門當戶對”緊緊聯系在一起。
事業與家庭勉力平衡
很多女性雖然看重自己的事業和成就,同時為她們是現代獨立女性而自豪,但她們也愿意努力去實現那種傳統的社會期待——做個賢妻良母。
有人說:“男人和女人在社會上扮演不同的角色。我是女強人,事業上很成功。同時,我喜歡事業心強的男人。作為老婆,我的角色是去為他平衡家庭和事業。我會把重心放在家庭上。”
在這些女性看來,家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甚至超越了不平等的性別角色分工所帶來的不公平。所以,她們一方面能夠在公共領域取得成功(比如受高等教育、事業有成等),但她們對家庭領域的期待仍舊非常傳統。
很多女性認為男性仍然保留著非常傳統的觀念,并不因為她們的成就而欣賞她們。
她們說,很多人建議她們,“你應該表現得更像個女人一些。如果你太強了,很難找到男朋友。”
有一位女性說,其他女人往往很欣賞她的能力,比如英語好、教育程度高、工作好等等,但男人卻往往跟她說他們不能控制她。他們想找一個各方面都不超過自己的人。這位女性非常不明白,為什么男人想控制她?為什么他們不能夠以平等的姿態來欣賞她呢?
這讓我想到《欲望都市》里Miranda曾經憤怒地說:
“當一個單身的男人有錢,這是他的優勢。但當一個單身女人有錢, 這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簡直不可理喻!我想要享受我的成功,而不是為它道歉!”
她的好朋友Samantha為她喝彩:“好樣的,親愛的!”
從上面的分析看出,這些單身、高知、輕熟女白領被夾在傳統和現代的激烈沖突和矛盾中。
她們遭遇來自父母逼婚的壓力,但她們努力堅持個人化的理想主義愛情觀。
她們遭遇著社會對女性教育、事業、年齡上的歧視,卻并不認同女人一定要和比自己年齡大或比自己成功的男人結婚。
她們重新定義“門當戶對”——因為家庭背景相似才更可能是三觀一致的靈魂伴侶。
她們在公共領域獨立、成功,卻仍然試圖在家庭領域維持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分工。
她們比男性更追求男女平等,并且強烈地批判男性保守、陳舊、迂腐的性別觀念。
研究者認為,中國所謂的“剩女”們其實是具有創新精神的行動者:面對日益橫行的直男癌傳統,她們積極主動、有策略地應對那些讓她們幾乎崩潰、抓狂的事情。她們構建著她們自己的生活——一種融合著現代和傳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