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女人 > 流行風尚 > 正文

除了關心兒女,父母該如何應對漫長的老齡生活

日期:2016-02-19  來源:鳳凰時尚
[字體: ]

導語:回家團聚,明明是一件暖心的事情,卻又往往在距離過近之后,讓一個“逼”字成了父母與子女互動的主角。沒 有結婚的,是被“逼婚”;結了婚,又被父母催促著生孩子;又或者,在外地工作,被父母念念叨叨地要求回到身邊來發展?這林林總總無一例外的戲碼,到最后, 只逼得人透不過氣來,要趕緊離家。老人和子女的關系,怎么會變成這么大的一個難題?今天,我們特地發出這篇文章,請你并邀請上你的父母一起看。

老年人如何應對漫長的老齡生活

人生后30年,要有“精神老本”

臺 灣女作家簡禎,寫了一本關于老年的書,叫做《誰在銀光閃閃的地方,等你》。這本書在臺灣居然賣了20萬冊。這可能跟高齡社會的到來有關系。不知道大家有沒 有感覺到,現在走在街上會不會覺得老人越來越多?高齡社會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都說人活七十古來稀,現在活九十多、一百的超高齡老人,越來越多,四處 可見。

醫療好了,吃得好了,戰爭、饑荒少了,人可能就活的長了。但是活到晚年,到底什么樣子,我們要不要有所準備?過去六十歲退休,七十沒準兒就over了,所以覺得退休以后好像也沒有幾年。但現在如果說活到九十,就意味著退休以后還有三十年。

這三十年怎么過,會過成什么樣,該不該去思考?有一個老人,早上四點就醒了,然后熬到五點起來,捶腿一百下,刮頭皮多少下,給孩子打電話多少分鐘,又怎么樣揉腰多少下……其實很多老人真的是需要找一些事情來填捱過這些時間。

電 視上曾有一個廣告是這么說的:“兒子,等你考上大學了,媽媽就享福了;兒子,等你結婚有了孩子,媽媽就享福了……”在傳統社會里,一個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好 不好,他會比較期待于后代。他覺得我生養你們,是為了我有一個更好的晚年。但在現代社會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會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有時候在街上看到那些 老年人,我腦子里會出現一句話,叫老人寂寞深似海。但是誰來填補你的寂寞,誰來為你晚年的精神生活負起責任?老年人也要有精神老本。

現在很多老人很重視養生,但如果你希望自己有一個好的老年生活質量,只懂得養生,你肯定OUT了。簡禎在書中有一段話說得特別好,她說一個人入世不是為了活幾歲,而是為了“驗收”自己成為什么樣的人。

孩子不是救命稻草,活出自我更重要

老人和后輩的關系,現在也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我觀察了一些老人和后輩的互動,比如我有的朋友,從國外回來陪已經進入到晚年的父母,他們常會覺得,好不容易請下假花時間回來,但是沒過兩天就受不了。這種情況和很多年輕人過年回家的感覺不謀而合。

有 很多的父母覺得晚年幸福要由子女負責。在這種關系里,永遠有一種無法平等對話的狀態。他們不太能夠去考慮,兒女處在一個什么狀態,是不是因為照顧老人,其 實也付出特別多。簡禎就說,老年是人生最不浪漫,且最孤軍奮戰的一段路。想想看,如果這個老人從未建構自我主體,從未學會獨處,那么他可能跟子女的關系更 容易變得糾結,幾乎是在“用我們的半條命,去把子女的生活都毀掉?”

這對我們是一個警醒。我們就要去想,要不要成為墜住子女的東西?還是說,OK,生命的這條船,哪怕我劃不動,也許我真的不是要把它緊緊和另外一條船拴在一起,讓它不能動彈。

我 覺得可能強調的是人對自己生命的責任。當然,人不可能完全獨立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人和人之間是要形成連接,但是怎么樣連接是健康的、良性的?所以我也會跟 媽媽老人院的一些老人說,哎,今天你的孩子來看你了,你會跟他怎么說?可不可以這樣說,“最近怎么樣呀,你這么忙,還來看我,媽媽非常高興,謝謝你呀。” 如果這樣表達,這樣孩子會覺得,付出被看到了,他們會更愿意來?而不是對孩子說,“你還知道你有媽呀?”這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簡禎在書中介紹了一些方法。比如,把生命最后階段的每一天拿來探訪美、享受美,與戰戰兢兢把每一天拿來長壽,哪一種生命觀比較值得追求呢?我還特別喜歡她的觀點,有幾個東西她特別不想帶進老年:

一個就是不要把因疲憊而滋生的怨帶進老年。她說怨讓你覺得所有人都虧欠你,你不知不覺需索無度,時時刻刻想為自己喊冤、控訴、翻案、平反,久之,變成滿腹怨言,面目可憎的老人。

第二個她不想帶進老年的叫貪,戒除貪念。對生命的執著與貪欲,想要長壽,想要躲在病的搏殺掩飾之下,留在人間,永遠享有活著的感覺。她告訴自己,萬萬不可,切記,萬萬不可。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