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生后的幾年里,我們會特別關注他的營養狀況:他吃得合適嗎?他長得好嗎?他健康嗎?如果他現在發育良好,我們都會大大松一口氣。 可是,這個時期的營養對孩子的意義,遠不止于他眼前的生長發育,它對孩子的健康有更深刻、更久遠的影響。
早期營養與一生的生命質量
過去,我們認為,把握好每日的營養素攝取和消耗之間的平衡,就把握好了孩子的飲食健康。現在看來,這個概念過于狹窄了。
從每日的飲食中,孩子不僅要獲取他正常生長發育所必需的營養,而且還要積累對他一生的健康至關重要的各種營養素。這種看法來自一個營養學的新概念——“營養素銀行”,這是近年來有關兒童生長發育的研究(特別是縱向研究)與成年人老化進程研究相結合而產生的概念。這個概念讓我們看到了早期營養對今后生命質量的重要性。
營養素的貯存和流失是一種生理現象。從人的一生來看,在兒童期,營養素的貯存是主要趨勢;而進入成人期后,隨著人的逐漸老化,重要營養素的生理性丟失會不斷增加。到了生命的后期,與那些在兒童期重要營養素攝入不足的人相比,攝入量充足的人,這種生理性的丟失速率低、發生時間晚、丟失量少。這些人進入老年期以后,體內的營養素仍能保持在一定的生理水平,這些營養素所支持的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處于良好水平,他們的身體也能維持較好的健康狀態。
比如,磷、鐵、維生素D和鈣是決定骨發育的重要營養素。如果在兒童期的早期,這幾種重要的營養素的攝入能達到一個的理想水平,進入老年期后,骨質丟失的絕對量就能減少,丟失速率會減緩,骨質疏松的發生會減少,疏松的程度會減輕。反之,上述各種營養素在“營養素銀行”里的存儲就會不足,進入老年后會出現這些營養素不足的問題,并可能引發相應的疾病——骨質疏松、骨脆性增加,乃至骨折。此時再補充這些營養素,其作用僅僅是維持每日的代謝,而不能延緩骨質流失的速度和減少流失量。
“營養素銀行”的運轉模式表明,早期營養投入對一生的健康都是至關重要的。
我們的孩子營養狀況好嗎?
與國際參照曲線和我國營養良好人群的參照曲線相比,我國兒童和青少年的生長發育曲線從出生后4個月開始走勢偏低,直至青春期。
我們來看看下面這些現象:
·在液體食物喂養階段,30%的嬰幼兒得不到母乳喂養,也得不到趨近母乳成份、含有母乳重要營養物質的配方奶喂養。
·在換乳期,不少孩子過早開始喝鮮奶,而不是喝更適合于他們的配方奶;也有不少父母聽信一些虛假的宣傳,給孩子吃并不適合于他們的奶制品。
·在換乳期,80~90%的孩子得不到營養適當的泥糊狀食物,沒有經過咀嚼和“握”、“吃”等與吃相關的動作練習。
·在固體食物喂養階段,問題也比較突出。在孩子進入托幼機構前,大多數家庭的喂養食譜不合理,一般是大人吃什么孩子就吃什么,有些家庭還存在父母的喂養行為不合理、
進餐氣氛不好的問題;進入托幼機構后,食譜接近合理,但仍有很多孩子不能在輕松、適宜的氣氛下就餐,所以結果仍不盡如人意。缺鐵、營養不良性貧血、體重不增、肥胖癥、飲食行為偏差等問題發生率很高,控制效果不佳。
造成上述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一些錯誤或不適當的兒童營養學概念和常用術語誤導了對孩子的喂養;符合標準的、質量好的嬰幼兒食品在市場上還不普及,從液體食物、泥糊狀食物到固體食物,都無法滿足需要。 而且市場上還存在一些價高質低的贗品,它們對嬰幼兒的危害比嬰幼兒食品匱乏更嚴重。
縱向研究表明:換乳期的生長發育低緩不能在固體食物喂養階段得到補償。所以,我們需要采取適當的對策。
往“營養素銀行”里存什么?
我們應當從兩個方向上努力:第一是重新認識兒童營養學,改變錯誤認識,糾正錯誤用語,建立正確的營養行為;第二是加強嬰幼兒食品研究、生產和市場管理。
下面是一些行之有效的兒童營養原則,遵循這些原則,能大大提高孩子的營養質量:
1、孕前營養準備:為胎兒生長發育創造一個良好的營養環境,去除危險因素。
2、孕期營養監測:減輕孕早期的營養不良,調節孕中期的營養均衡,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