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時代終將來臨!”當馬勒生前以一個指揮而非頂尖作曲家的身份風靡歐美之時,他個人便做出了這樣大膽的預測。在馬勒逝世百年后的今天,馬勒作為作曲家在世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已經完全驗證了他對自己的預測。
2011年是馬勒逝世一百周年紀念。為紀念這位偉大的作曲家,在7月9日至12月2日五個月的時間內,國家大劇院重磅推出了紀念馬勒逝世百年系列音樂會。柏林愛樂樂團、捷克愛樂樂團等七支中外交響樂團在十位指揮家的帶領下,將為觀眾獻上馬勒的十部交響曲。
眾所周知,在世界音樂之林,馬勒是一位特殊的大師,他的音樂始終包含著天才的思維和無盡的激情,他的十部交響曲更以編制龐大和演奏難度高而著稱,其宏大的結構、細膩的層次、深刻的內涵和絢麗的色彩,甚至達到了令人望其項背的藝術高度。也正因此,馬勒的交響曲不僅國內樂團演奏相對較少,國外樂團也很少會在出訪的音樂會中安排這樣吃力的曲目,在此前北京的各個舞臺一年之中也很難上演幾次馬勒交響曲。
國家大劇院音樂藝術總監陳佐湟說,“在世界任何一個音樂重鎮在五個月之內于同一個音樂廳上演馬勒的全部10首交響曲都是一件很罕見的事情。馬勒在中國的興起也不過二十年的時間,此次國家大劇院盡心盡力推出的馬勒全套交響曲演出也可謂是一個里程碑一樣的事件。”著名作曲家譚盾說,“從馬勒系列看,這就是國家大劇院融入今年全球紀念馬勒慶典的典范。我跟其他千千萬萬的觀眾一樣喜歡馬勒,這次活動是所有馬勒崇拜者、愛好者的節日,國家大劇院的馬勒系列演出是送給樂迷最珍貴的禮物。”
據了解,從7月9日到12月2日,國家大劇院盛邀了七支中外交響樂團、十位指揮家共同加入到紀念馬勒的隊伍之中。縱觀這份豐盛的馬勒“菜單”,柏林愛樂樂團、捷克愛樂樂團、蘇黎世市政廳管弦樂團、亞洲愛樂樂團等國外著名名團和西蒙·拉特、大衛·辛曼、艾森巴赫、彼得·弗洛等指揮大師的名字躍然紙上。更加讓人矚目的是,他們全部都在馬勒的詮釋上取得過驕人的成績。
國家大劇院在這次馬勒系列的策劃中,選取了馬勒的十部交響曲為切入點,陳佐湟說,“在注重內容、強調水準、精于品質的著力點上,我們力圖為中國觀眾打造一場具有規模和品質的馬勒盛宴。”7月9日,陳佐湟將率領中國國家交響樂團與大劇院管弦樂團以一部馬勒第二交響曲“復活”為“馬勒系列”拉開大幕。值得一提的是,這場音樂會被“破例”安排在當日下午三點開始。而大劇院這樣策劃也是另有深意的。演出部的任小瓏為記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1894年3月29日下午, 19世紀最偉大的指揮家之一馮·彪羅的葬禮在漢堡舉行。現場有將近三千人聆聽著由童聲合唱團演唱的圣歌,馬勒就是其中之一。事后證明,這一在下午舉行的葬禮不僅成為馬勒完成第二“復活”交響曲的重要靈感來源,更是他這部創作過程最為曲折的交響曲成功的關鍵所在。”因此,大劇院才特別將這部作品安排到下午,其中最為經典的“葬禮”樂章將為觀眾“復原”當年馬勒參加彪羅葬禮的情境。7月16日,柏林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里爾·夏巴多將帶領同一團隊,繼續奉上馬勒的第三交響曲。這位常造訪中國的指揮對馬勒的作品有著獨到的理解。在今年5月至6月于波蘭舉行的馬勒音樂節中,夏巴多就被邀請指揮了馬勒第二交響曲《復活》,此次來到大劇院指揮馬勒也將為國人帶來國際水準的馬勒詮釋。
此后,馬勒的另外八部交響曲之后也將逐一在大劇院音樂廳上演。參與此次“馬勒系列”的指揮大師大衛·辛曼說,“演出馬勒的全套交響曲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聽眾會聽到不同的指揮家演繹的不同的馬勒而不是單一的某一部作品,這樣的聽覺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柏林國家歌劇院院長卡姆圖特則興奮地表示,“我想對中國的觀眾說,能夠在一個集中的時間來聽到馬勒的音樂,現在這個絕好的時機到了!”指揮家張國勇也說,“不同指揮、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閱歷的交響樂團對馬勒交響曲的理解一定各有所長,所以這一定是一場音樂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