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生活 > 北京生活大雜燴 > 正文

北京歷史上第一條公共汽車線路是哪條?

日期:2014-10-25  來源: 北京晚報
[字體: ]

  東華門

  5路公共汽車(道奇)

  上世紀60年代的5路前門車站

  備受關(guān)注的北京公交價格調(diào)整聽證會,將于10月28日舉行。如今,京城的公共交通線路可謂四通八達,并以公共汽車和地鐵為主,其中公共汽車線路已達600余條,每天運送乘客數(shù)以百萬計。那么,北京最早的公共汽車線路是何時開通的?第一條公交線路的終點站為何設(shè)在香山?

  最早的公交汽車為“道奇牌”客車

  北京的城市公交始于民國十三年(1924年)12月18日。這一天,北平(今北京)市內(nèi)前門至西直門的有軌電車線路正式運營,成為京城第一條供城市居民乘用的公共交通線路。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北平市被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列為“文化旅游區(qū)”,由此,國內(nèi)外來北平游覽名勝古跡的人逐漸增多。盡管當時城里已有 幾十輛有軌電車和大量的人力車,但游客或市民若想到郊外旅游或辦事,還是很不方便。因為京郊不通電車,雇傭人力車不但速度慢且費用較高。鑒于此,時任北平 市長袁良將欲開辦北平公共汽車的“意向書”提交到南京國民政府,并得到及時回復(fù)。于是,市政府委派專員朱孟珍等9人組建了“北平公共汽車籌備委員會”(后 改稱為“北平公共汽車管理處”)。

  早在民國十一年(1922年),上海便開通了國內(nèi)首條公共汽車線路,且運營了10余年。為此,北平市政府特派“籌委會”的官員到上海考察,了解公共汽車運營情況,包括線路設(shè)置、車輛購置、票價設(shè)定、司售人員配置等,為北平開通公共汽車提供參考和借鑒。

  考察人員回到北平后,很快將考察報告上報市政府。隨后,北平市政府正式?jīng)Q定開辦公共汽車,并以“花捐稅”作抵押,向河北省銀行貸款30萬銀圓, 通過“公懋汽車洋行”(上世紀初由美國商人開辦于北京的汽車專賣店),從美國購買了30輛“道奇(吉)牌”客車,組建了“北平市公共汽車管理處”,并從8 月開始,市區(qū)、郊區(qū)的公共汽車線路陸續(xù)開通運營。

  最早的公交汽車線路5路 開通于1935年

  按照最初的方案,京城共開通5條公共汽車線路,其線路為市郊區(qū)混合編號。1路——朝陽門至阜成門;2路——前門至交道口;3路——東華門至頤和 園;4路——郎家園至馬官營;5路——東華門至香山。原計劃5條線路同日開通,并舉行隆重的通車儀式。但因線路設(shè)置和司售人員配置等諸多原因,最終于8月 22日先期開通一條,即5路公共汽車,也就是東華門至香山的線路。

  為何要先期開通去往香山的公共汽車呢?因為北平西北郊的名勝古跡較集中,并以“三山五園”最為著名。時至秋季,到香山、頤和園一帶名勝古跡觀光 旅游的人很多,而去往西北郊的交通卻多有不便,為此有人上書市政府,希望能盡快開通市區(qū)到西北郊的公共汽車。經(jīng)市政府“特別市政會”研究,決定先期開通東 華門至香山的5路公共汽車,以滿足游人的要求。8月22日8時許,在東華門外小廣場舉行了簡單的通車儀式后,首趟5路公共汽車從東華門始發(fā),經(jīng)西單牌樓、 西直門、白石橋、黃莊、海淀鎮(zhèn)、燕京大學(xué)(今北京大學(xué))、萬壽山(頤和園)、青龍橋、玉泉山,于10時30分(另說近11時),到達香山腳下的靜宜園(今 香山公園),全程24.8公里。隨后,1路于9月5日、2路于9月15日、4路于10月5日、3路于10月22也都陸續(xù)開通。

八旗護軍營房成為最早的“調(diào)度室”

  5路公共汽車的始發(fā)站設(shè)在故宮東華門外。東華門為紫禁城東門,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與西華門遙相對應(yīng)。民國以后,駐守東華門外的 八旗護軍已撤銷,但舊營房還在,只是顯得有些破舊,而整體建筑結(jié)構(gòu)完好,房前還有一處較為寬敞的小廣場。這里臨近繁華的王府井和燈市口,人員往來密集,商 業(yè)發(fā)達。于是,北平市公共汽車管理處臨時向故宮博物院借用東華門外北側(cè)筒子河邊十幾間舊營房及廣場,作為5路公共汽車的排車(調(diào)度)室和停車場。當時只有 幾輛公共汽車,司售人員及排車(調(diào)度)員、稽查員也很少,車站就設(shè)在停車場東側(cè)路邊。

  5路公共汽車的終點站設(shè)在靜宜園東門外的小廣場上,其北側(cè)為御園八旗護軍營房,俗稱“官房”。但此時護軍也已撤銷,營房閑置,所以司售人員就在房內(nèi)做短暫休息。

  為確保車輛的安全運行,5路公共汽車開通后,便在東華門的停車場設(shè)置了修理間,對車輛進行安全管理與養(yǎng)護,但方法比較簡單,除利用稽查員檢查 外,還依靠規(guī)章制度和獎懲手段進行管理。因線路較長,車輛每往返一次都要駛?cè)胄蘩黹g進行簡單的檢修。稽查員除了負責檢修車輛外,還負責事故處理,當時稱 “對外交涉”,其實就是處理交通事故。

  5路汽車從東華門至香山票價5角

  5路公共汽車開通之時,采用的是美國產(chǎn)的“道奇牌”客車(T110型),車呈長方形,發(fā)動機前置,形似一個大鼻子,俗稱“大鼻車”。車身為鐵木 混合結(jié)構(gòu),車長5米,車窗寬敞,雙排木質(zhì)座位,每輛僅能乘載35人。該車裝有65馬力6缸汽油發(fā)動機,因道路狹窄且顛簸,其時速在20至40公里。駕駛員 座位在右側(cè),俗稱“右舵輪”。一個手扳折疊式車門在左側(cè),乘客上下車時,需要售票員用手推拉車門。路牌放置在前風擋上方的頂窗內(nèi)。

  據(jù)94歲的扈德沛老人回憶:當時公共汽車還是個新鮮玩意兒,每當有車輛駛過時,不少人駐足觀看,由此也成為京城一道流動的景觀。由于京城的道路 多為石渣路,有的地方還是土路,而城門外的郊區(qū),幾乎全是土路。當公共汽車駛過后,車后塵土飛揚,一些好奇的小孩子,在車輛駛過時,還會追著車跑上一段 路,以此為樂。

  當時公共汽車有普通票和軍人票兩種。普通票是分段票制,軍人票是單一票制。據(jù)《北平旅行指南》一書記載:5路公共汽車采用分段票制計算辦法,東華門至西直門一角五分,至燕京大學(xué)、頤和園三角,至香山五角。

公交“末班車”招手即停

  據(jù)98歲的王鳳凱老人回憶,5路公共汽車開通不久,自己便跟著家人乘坐過兩次。當坐到車里時,感到特別新鮮,車開起來后,覺得比洋車、馬車快多 了。行駛在路上,只見車窗外的樹木、電線桿子嗖嗖地往后走,把路上的馬車、洋車甩得遠遠的。但因車輛較少,一個小時才能發(fā)一班。此外,由于道路狹窄,多為 土路,而每到一個車站還要停上兩分鐘再繼續(xù)行駛,所以從東華門到香山要行駛兩個多小時。

  公共汽車站設(shè)有站牌,最初為鐵質(zhì)的,圓形,直徑約35厘米,深紅色底白字。站牌內(nèi)有一同心白色圓圈,直徑約23厘米,圓圈上方寫有“北平市公共 汽車”,圓圈下方為首末站名。圓圈當中為本站站名,下為鐵質(zhì)深紅色站桿。由于乘坐的人較多而車次少,幾乎每個車站都有候車的人,有的人一等就是三四十分 鐘,人們是左等右盼,感到很是無奈。

  當時,西直門外不遠就是莊稼地和亂葬崗子,公共汽車多穿行于土路之上,且沒有路燈,所以每天下午5點以后就沒有公共汽車了。當時的末班車有個不成文的規(guī)矩,就是招手即停。但也有人因趕不上末班車,只能坐人力車趕路了。

  5路車上曾設(shè)“女導(dǎo)游”介紹沿途古跡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后,北平的公共汽車全部停駛,因5路公共汽車所途經(jīng)的西北郊也被日軍所占領(lǐng),所以該線路也停駛了。

  同年12月,北平市區(qū)的公共汽車恢復(fù)運行,通往香山的5路公共汽車再次運營。次年(1938年)五月,該線路還增設(shè)了女導(dǎo)游(因年輕漂亮,著裝 時髦,被稱為“摩登女郎”)的高級旅游車,以此招攬乘客。車輛經(jīng)過沿途的每一處園林、寺院等景觀時,女導(dǎo)游都要簡單介紹幾句,給乘車人增添不少情趣。民國 三十一年(1942年)十二月,因營業(yè)不振,經(jīng)營虧損,該線路停駛。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2月1日,抗戰(zhàn)勝利后重新開線,5路公共汽車由前門經(jīng)東華 門、地安門至鼓樓。次年(1947年),又因經(jīng)營虧損再次停駛。直到1949年10月26日,才恢復(fù)北平解放前的5路,由東華門至鼓樓,全長5.24公 里。此后的幾十年里,該線路及首末站經(jīng)多次調(diào)整改線,但線路名稱并沒有改變,仍為“5路”。1986年12月17日,5路行駛線路確定為德勝門至前門,并 運行了27年。2013年,行駛線路又延長為菜戶營橋至地鐵北土城。

  可以說,5路公共汽車是北京歷史上第一條公共汽車線路,開北京公共汽車運營業(yè)之先河,而東華門和香山是最早的始發(fā)站和終點站。

發(fā)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nèi)

中關(guān)村社區(qū) 版權(quán)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guān)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lián)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