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遵義鈦業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12噸爐海綿鈦生產工藝日前取得成功,使我國海綿鈦生產技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性能優良的“鈦”被稱為繼鐵、鋁之后的“第三金屬”,金屬鈦比重僅為普通結構鋼的56%,而強度卻與鋼材相當或更高,在高溫和低溫狀態下其化學和物理性能也更為穩定。海綿鈦主要用于航空、航海、化工、醫藥等領域,近年來也開始被廣泛運用于體育、電力、汽車等領域。
我國是世界鈦資源儲量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目前已探明二氧化鈦總儲量達9億多噸,居世界第一。同時,我國也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已掌握海綿鈦全流程冶煉技術的國家之一。
遵義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遵義鈦廠副廠長余家華介紹,作為一種戰略金屬,世界各國對海綿鈦生產技術封鎖嚴密,我國海綿鈦生產技術走的是自主創新的道路。繼上世紀80年代成功開發“5噸還原蒸餾聯合爐生產海綿鈦工藝”及2001年成功開發“8噸爐海綿鈦工藝”后,遵義鈦業集中力量進行技術攻關,“12噸爐海綿鈦生產工藝”技術今年初取得成功,并將進行產業化運行試驗。這是目前全球海綿鈦生產規模最大的單體設備,標志著我國海綿鈦冶煉生產技術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遵義鈦業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袁繼維說,近兩年遵義鈦業已向國家申報了27項專利和12項技術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