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科技資訊 > 正文

我國核醫學亟須加強設備研制和醫生培訓

日期:2007-05-21  來源:新華網
[字體: ]

    擁有50余年歷史卻鮮為人知 我國核醫學亟須加強設備研制和醫生培訓

    自1956年引進后核醫學在我國已有50余年的歷史,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核醫學為何物、有何作用。業內專家指出,我國核醫學不夠普及主要有“兩低”:設備研制能力低、臨床醫生認可度低。

    核醫學是核技術在醫學領域里的應用科學,就是一種利用標記有放射性核素的藥物診斷和治療疾病的科學,其中放射性核素示蹤技術是核醫學的最基本技術。

    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秘書長馬云川19日在“2007中國核醫學周暨石景山區科技周”啟動儀式上說,核醫學包括核素診斷和核素治療。核醫學檢查可以了解心、腎等主要臟器的功能,了解心肌、腦、肺等臟器的血流灌注,能了解和判定腫瘤的存在以及淋巴轉移和骨轉移等,而且它能在沒有癥狀時發現病變。

    “但是,很多患者都是在做過所有其他檢查找不到病因時才轉到核醫學科來,核醫學在我國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北京協和醫院核醫學科主任李方說,據不完全統計,美國有7000個以上的醫療機構擁有核醫學專業,每年核醫學的常規檢查約是1800萬例,而我國只有500家醫院有這個專業,一年所有的核醫學檢查加起來不到100萬例。

    李方說,核醫學的設備技術含量很高,目前國內99%的核醫學設備都要進口,造成檢查費用昂貴,檢查價格在200元到1萬元不等。“這一數字把許多患者堵在了門外。”他說,國內應提高核醫學設備的研制能力、降低成本。同時,相關部門應把這一檢查項目納入醫保,因為這一先進技術能夠幫助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從衛生經濟學角度來看,降低了整體醫療費用。

    另外,由于技術基礎不夠,臨床醫生對核醫學的認可度低,一些醫院在引進核醫學設備后臨床醫生很少去用或用不好。“這大大影響核醫學在社會公眾中的普及率。”李方說,應加強對非核醫學專業醫生的核醫學知識培訓,實行核醫學大型醫療設備使用的上崗培訓和上崗許可證授權制度,使核醫學能真正貼近老百姓。(完)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