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建筑”正門。(電腦效果圖)
“水建筑”側面。(電腦效果圖)
你能想象到以后的建筑物不再是鋼筋混凝土結構,而是完全由水做成的嗎?目前美國科學家正在研究這樣特殊的水建筑。據悉,在2008年西班牙薩拉戈薩世博會上,觀眾就將近距離感受這樣奇特的建筑。
“水簾洞”自動開啟
在明年西班牙薩拉戈薩世界博覽會上,現場觀眾將會看到一座獨特的建筑:墻面由噴涌而出的水流組成,而內部結構與正常建筑幾乎沒有任何區別:咖啡廳、展覽空間,頂部照明設備等同樣存在于水建筑中。
“水墻”還是一個巨大的“顯示器”,其水流來自于數千個小噴頭,噴頭通過由電腦控制的傳感器進行開關和速射,圖像和文字在水墻上清晰可見。傳感器還可以感應到某個不斷靠近的物體,并自動拉開水幕以便讓其通過。當觀眾從外面靠近水建筑的時候,電腦傳感器會自動改變水流形狀,水墻忽然出現一道門,觀眾穿門而入之后,傳感器則會將“水門”關上。
更讓人稱奇的是,這棟占地5400平方英尺的“大塊頭”建筑可以在頃刻間消失不見,它的屋頂可以從16英尺的高處迅速降至地面,從而完成神奇的變身。其中的奧秘是大樓的頂部有一個薄薄的水層,這個水層在巨型活塞的推動下可以上下浮沉。
交互式動態建筑
提出這一設計理念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筑師們表示,這個水建筑堪比“水晶宮”、“白城”等世界博覽會歷史上最具特色的建筑,估計造價為300萬美元。
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卡爾洛·拉蒂說:“近年來建筑界的一個夢想便是設計出可變形、交互式、動態的建筑。如果你利用磚等傳統材料實現這一夢想,難度一定很大。”
薩拉戈薩世界博覽會的主題是“水和可持續發展”。拉蒂指出,這棟建筑全部采用循環水,從而提供一種蒸發冷卻的效果,不需要空調來降溫。
鏈接:
世博會的古老傳統
1851年首屆世博會的展館設在倫敦海德公園內,占地18英畝,這個展館首次將鋼鐵構件和玻璃結合用于建筑物的建設中,成為現代玻璃帷幕高樓大廈的前驅。整個建筑物由鋼架支撐,屋頂、墻面等其他部分均采用大塊玻璃組裝。展館高大明亮,光線充足,廳內五彩繽紛,猶如夢境中的仙宮,被形象地譽為“水晶宮”。
1933年芝加哥世博會的標志性建筑是“白城”,建筑物為古典式,全部以熟石膏粉飾,潔白壯觀,入夜后在燈光照明下更顯高大雄偉。此次世博會中,展館多為臨時性建筑,閉幕后可以拆掉,為此開發了許多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如充氣的輕型建筑、塑料吊篷建筑等。
1958年布魯塞爾世博會上,組織者建造了一座原子能結構的球形展館,象征著人類進入了科技進步的新世紀,至今聳立在布魯塞爾的市中心。
1970年大阪世博會的標志性建筑為“天宇閣”,大屋頂層層疊加,壯麗高聳,巍然屹立,充分顯示出東方宮殿建筑的雄偉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