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一個中國高新技術發展的標志性符號,北京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標志之一。在歷經20多年的高速發展后,中關村正面臨著一次脫胎換骨的變化。
“自主創新體系尚需加強”、“企業開發研究費不足”、“中介機構發展得不好”……在昨天召開的第十屆中關村電腦節暨中關村發展論壇上,各路專家學者及政府官員仔細剖析著中關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給出他們的對策。在當年創新精神的指引下,這場頭腦風暴或許將成為中關村新方向的路標。
于軍 海淀區副區長、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管委會副主任
進入內生式增長階段
“海淀區作為中關村科技園區的核心區,已經進入了內生增長的階段。”于軍表示,經過了要素聚集和產業主導發展階段,中關村正處于創新突破階段,能否實現與這一階段相適應的內生式增長將成為園區跨越的關鍵。
他表示,內生式增長主要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勞動力素質提高和資源優化組合來實現。要素質量提升、產業良性互動、創新資源整合是海淀園步入內生式增長的三個主要動力。
積極支持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加強人才培養,是促進經濟內生式增長的保證,他舉例說,可以通過博士后工作站、海淀區各類企業培訓中心等機構打造高技術行業的領軍人物和核心人物。此外,還應加強自主創新體系建設,通過創新行動計劃、一對一服務中關村的百強企業等一系列活動,幫助園區內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的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通過專業園區和產業園區的規劃加強產業的聚集效應,推動產業升級和產業跨越。
于軍 海淀區副區長、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管委會副主任
海聞 北京大學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
需要開發性的創新
“我們常說中關村是中國的硅谷,可它們有很大區別。中關村很熱鬧,而硅谷很安靜。”海聞說,各種論壇、各種節不時在中關村上演,各種商店車水馬龍,但細看它的創新基本集中在市場,沒把主要精力放在生產和多樣性上。而硅谷是一個非常安靜的地方,它非常深沉,最主要的是在研究,而不是在做市場上的文章。
海聞認為,中關村作為中國最尖端的科研集中地,需要的是一些開發性的、跳躍性的創新。這個創新不只是追求不同的多樣性,在顏色、式樣、大小、形狀等方面的改變,必須要有突破性的創新,大企業在制定戰略方面必須要考慮。目前,我國大企業開發研究費用平均不到1%,同樣規模的國外大企業研發費用都在10%,最起碼平均的都在5%以上。
對于中關村的創新,他認為,關鍵是在引進風險基金等方面。“創新就需要有很大的投入,需要有激勵機制。”海聞表示,任何創新都意味著很大的風險,政府不能輕視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對知識產權保護、人才吸引等機制也都是持續創新的基本動力。
海聞 北京大學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
牛文元 國務院參事、中科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組組長、首席特學家
打造電子沃爾瑪的產業集群
對于未來中關村科技園區的發展,牛文元思路清晰。他認為,海淀區產業集群發展應探索21世紀世界可持續發展瓶頸,突破可持續發展可能遇到的一些基本瓶頸的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和新標準。其次,海淀集群經濟應把能源產業置于重要地位,進一步把現在能源傳統的模式提升到一種新的應用。第三,建成智能家電產業集群,創造適應新一代智能化家庭機器人的集群經濟產業中心,迎接未來10到20年全球性的家用電器升級換代的戰略機遇期。
海淀區還可以創建新一代突破本土的電子沃爾瑪營銷體系,以2010年創建50家、2015年創建100家、2020年創建200家的速度,形成電子沃爾瑪的產業集群。此外,還可形成新型環境保護產業集群、文化創意產業集群。
牛文元 國務院參事、中科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組組長、首席科學家
梅萌 清華科技園發展中心主任
推動中介機構服務創新
“將來在中關村,會有更多做高端的企業和做高端的技術跟大學開展合作,這是一種互補互動和雙贏。”梅萌表示,通過和大學的結合,通過雙方合辦工程中心,應該說是一個能夠產生跨越式突破的非常有效的模式。企業和企業之間的合作也是企業成長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高新技術的中小企業發展有很多瓶頸,一個瓶頸就是絕大多數企業自身不具備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