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iPod Shuffle成為了筆者的第一款蘋果產品,距今天已經有十年時間了。
十年前,國人的移動音樂設備大都還是以CD機、MD機以及各類MP3為主,然而在當時國人對于蘋果產品的認知度并不高,因為除了姚明和侏儒明星維恩·特洛耶那則蘋果Powerbook系列廣告,國內媒體鮮有對于蘋果產品的宣傳。
直到2007年,蘋果產品才真正意義上在國內大爆發,因為在這一年蘋果發布了兩款革命性產品——iPhone和Macbook Air。 在這之后的蘋果走上了高速發展的道路,iPad、iPhone 4創造了業界難以超越的神話,同時也把蘋果送上了世界第一的寶座。然而隨著近兩年創新的匱 乏,蘋果新品一機難求的局面一去不復返,中關村里大大小小蘋果專營店可謂是門可羅雀,但這都是創新貧瘠所引發的嗎?
由于工作的原因,筆者總是要到賣場中走一走,如今距離蘋果剛剛發布的新品已有兩個月時間,按照以往的規律,此時中關村蘋果各大專營店門口應該是最熱鬧的,然而實際情況卻可以用凄涼來形容。
筆 者也特意向一家老牌蘋果專營店負責人小聞了解情況,小聞表示:“最近一年蘋果產品真心感覺有點后勁不足了,iPad一年也就年底時候賣的好一些,可能大家 為了送禮,其它時間出貨量很低,Macbook一直就是不溫不火,也就手機會稍微好一些,這與前兩年的火爆景象大相徑庭,本打算蘋果新品能夠帶動一下市 場,現在來看太難。”
新Macbook——不太符合國情
作為資深蘋果經銷商的小聞為何對于蘋果新品如此沒有信心?他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來新Macbook在國內肯定不好賣,因為不太符合中國國情。小聞表示:“新Macbook這么輕薄的機身應該符合高端商務人士的口味,但據其了解,國內高端商務人士絕大多數還是會選擇ThinkPad、惠普或者是戴爾旗下的產品,甚少會選擇Macbook,一來是系統的應用習慣,二來Macbook這種時尚的外觀不太適合嚴肅的商務場合。”
在國內高端商務人士還是鐘情于ThinkPad(圖片來源:nipic)
既 然國內那些高端商務人士為新Macbook買單的幾率會很低,喜歡嘗鮮的學生市場如何呢?答案還是NO,小聞認為:“雖然現在學生群體的選購預算相比以前 大幅提升,源于家長更舍得花錢了,iPhone 6剛出的時候,家長帶著孩子來買的不在少數,但學生是最鐘情于電子游戲的群體,關鍵是筆記本沒有隨身攜帶的必要,無法滿足虛榮心,所以新Macbook與學生人群的整個狀態都是偏離的,這不是錢的問題,最龐大的兩大消費人群都把握不住,新Macbook在國內怎么能好賣。”?
Apple Watch——出貨慢是最大敗筆
經營了十年蘋果產品,小聞說最令他充滿期待的只有iPhone、iPad和剛剛推出的Apple Watch,因為它們的的確確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市場,但小聞表示Apple Watch注定要比前兩者遭遇更多困難,而這個困難源于蘋果駕輕就熟的饑餓營銷。
Apple Watch出貨慢成最大敗筆(圖片來源:bing)
小 聞認為:“在Apple Watch上玩饑餓營銷導致出貨量很慢,這會讓蘋果損失大量潛在的購買人群,因為很多購買蘋果產品的人都是沖動消費,或者喜歡嘗 鮮,但到店里詢問發現沒貨,到貨時間也未知,就會有失落感,而等待的時間里這部分消費群體會去搜集各類有關Apple Watch的信息,這會讓他們趨于 理性,趨于理性的結果是會認為Apple Watch并不是特別值得購買,最起碼第一代產品是這樣,畢竟的確有很多的不成熟地方,而且 Apple Watch能干的iPhone也能干,這與當初iPhone、iPad顛覆產業的行為是不一樣的。”
蘋果每每推出新品,尤其是全新品類,大家或許已經習慣于專賣門口的蛇形長隊以及操著各地口音的黃牛群體,但此次蘋果新品上市你能感受到的只有兩個字——冷清。沒有長長的隊伍,黃牛也是形單影只,你已經很難聽到那句熟悉的“賣不賣”,這源于消費者對于近兩年難得有看點的蘋果新品卻并不那么感冒,畢竟新Macbook搭配了期待已久的視網膜屏幕,Apple Watch也開辟了一個全新市場,用創新或者說革命性來作為蘋果新品的標簽也并不為過,然而根據筆者了解肯為蘋果新品掏錢的消費者并不多。
此次蘋果新品發售你很難再看到圖中的景象(圖片來源:bing)
先來說說新Macbook, 除了上述資深蘋果經銷商小聞所說的“不太符合國情”之外,在筆者來看新Macbook不太好賣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消費者對于蘋果未來策略不明朗,以 至于不想當這個小白鼠。為什么這么說呢?在很多人看來,新Macbook的外觀就如同iPad加個鍵盤,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業內評論都認為新Macbook 屏幕在未來一定會加入觸控功能,甚至會演變為2合1形態(筆者支持此論調),而且蘋果推出超大尺寸iPad(12.9吋)的傳言基本已經坐實,這使得消費 者很難看清蘋果未來究竟想干什么,因此等等再看成為了他們心里的真實想法。
消費者還無法摸清新Macbook的更新頻率(圖片來源:wordpress)
除 了策略不明朗,消費者還無法摸清新Macbook的更新頻率,因此無法得出究竟什么節點出手選購最為合適。比如iPhone基本上是一年一更新,以至于如 果你預算并不是那么充足,可以選擇在新一代產品推出后去購買上一代產品,不過iPad從新品推出到第一次大幅度降價就要久一些,大概要兩年半的時間,因為 iPad并不是一年一更新的。
摸不清更新頻率就無法預知究竟什么時候出手才最合適(圖片來源:wordpress)
對于Apple Watch,筆者不想去探討未來如何如何,因為是金子總會發光,很多人總是想iPad獲得了極大成功,Apple Watch沒有理由不如此,畢竟兩者都是看起來堪稱革命性的產品,但兩者有一個關鍵點是不盡相同的,你很多時候可以扔下手中的筆記本帶上iPad,不過基本上沒有人會扔下手機只帶上Apple Watch,因為Apple Watch定位為iPhone的增強配件,所以能獨立完成的工作并不多,這就會引發出一個問題,同時帶上他們的意義是什么呢?
為什么Macbook Air 名氣更大,但在國內出貨最好的Mac系列產品卻是Macbook Pro和iMac呢?除了性能因素外,很大原因源自于Macbook Air這幾年一直 都不是很安分,光是視網膜就持續讓大眾在希望和失望間游走。反觀Macbook Pro和iMac,不靠噱頭一直跟著英特爾步伐走,踏踏實實賣產品。總是想來點噱頭的Macbook Air會讓大眾產生一個假象,那就是接下來還會有大的更新,還是等等再出手吧,而新Macbook又給蘋果挖了一個大坑,因為視網膜并沒有出現在Macbook Air身上,而是促成了一個全新系列的誕生,這更會讓消費者認為產品還并不完善不能急于出手。
Apple Watch如今還不完善 它還需要依靠iPhone 無法成為一款獨立設備(圖片來源:fr)
而 且歷史上,蘋果第一代產品不完善甚至是有缺陷的事例并不少見,比如第一代iPhone連App Store都沒有,甚至不能復制粘貼文本。最關鍵的是整體 服務質量十分不穩定,連蘋果高層都認為,iPhone剛問世時有很多缺陷,直到一年后3G版iPhone發售時才算得上真正的成品。
新 Macbook的缺陷在于概念上的不完善,而Apple Watch的缺陷就完全是物理性質的了,作為蘋果的最新產品,Apple Watch的GPS功 能和數據連接完全依靠iPhone,單獨佩戴時只比普通手表略有型而已。不難想象,未來的新款Apple Watch應該可以獨立工作,成為一款真正的革 命性產品,而不只是一件飾品,在成為一款真正革命性產品前,有多少人愿意花這個冤枉錢呢?
以上三點筆者認為已經足夠說明蘋果新品在中關村已經魔力不再的原因,然而對于村里大大小小的經銷商來說,生意還要繼續做下去,因此賺錢是第一要義,而如今中關村里的蘋果商家還如何賺錢呢?大賣家——緊抓電商和配件
面 對價格愈發透明、電商挑戰以及店面愈發稀少的人群,中關村里很多蘋果商家都在思考著轉型,筆者也采訪到了中關村里一家經營蘋果品牌多年的授權商家,據這家 店鋪主管王興(化名)介紹,他們在兩年前就成立了網銷部,專做淘寶商城,而實際上淘寶商城對于像蘋果主流產品銷量的貢獻率并不大,不過淘寶商城對于公司的 利潤貢獻率卻達到了40%,而這一大部分利潤來自線上蘋果配件的銷售。”
硬件后勁不足 很多蘋果商家已經開始布局轉型
由 于淘寶商城的管控異常嚴格,所以打著水貨標簽的蘋果產品在淘寶商城中是見不到的,基本上所賣的都是行貨,因此其價格優勢顯然不如淘寶集市,但蘋果配件由于 品牌魚龍混雜,只要品牌有注冊就沒有問題,無所謂大牌不大牌,既然不是所謂的大牌,其成本就相當的低,由于價格沒有統一標準,所以配件的水分還是相當之大 的,這就是蘋果配件生意能夠貢獻如此高利潤率的原因,王興如是說。
小賣家——沾染灰色地帶
然而一些小賣家由于盤子不夠大,又不想再過多的投入進行轉型,以至于就做起了大家都并不太陌生的生意——翻新,不過翻新的一體化流程可能大家并不熟悉。
具體細節是首先通過各種渠道回收蘋果產品,回收價格根據品相、配件是否齊全有著直接關系,一般情況下只會回收iPhone、iPad和Macbook系列產品,不過如果外觀有磨損或者之前進行過維修,那回收的價格就會大打折扣。
當 然,回收僅僅是第一道工序,在從各種渠道回收完之后,這些不同品相甚至是無法正常工作的二手蘋果產品會被運往南方的山寨小作坊里進行換件翻新,而這些被更 換下來的原裝配件則用來生產他們自己貼牌的產品或者是賣給較大規模的山寨廠商,所以就算是收購來的“蘋果尸體”也沒關系,因為每家都有一到兩名技術人員, 他們對蘋果硬件和軟件都非常了解,以至于幾乎沒有他們解決不了的問題。
在 “回爐”之后,再經過二次包裝,這些曾經的二手貨又可以被當做新品出售。以1500元收購一臺iPhone為例,扣除翻新過程中的配件更新、人工費、包裝 費以及運輸費后,每臺可以凈賺500元——1000元,而正規的行貨硬件產品如今來說每臺只有最多不過300元的利潤,這看起來也的確是個“好生意”。
寫在最后:
1780億美元的現金儲備,市值達到7381億美元,接近微軟、阿里巴巴和Facebook這三家IT巨頭的總和,從十幾年前無人問津的“爛蘋果”,到今天能夠傲視群雄,蘋果依靠著喬布斯偏執式的創新取得了成功。
當然,沒有一家功能能夠永遠遠離麻煩,就算蘋果也不例外,在無比光鮮的外表下面,也蘊藏著一絲危機。比如創新危機、大量高管出走以及大家對于蘋果新品已經不再那么期待,都讓蘋果這家巨無霸企業蒙上了一層陰影。你不得不說Apple Watch或許代表著未來,但如今的確是問題連連,同時,蘋果的火爆和封閉在國內創造了一條無比龐大的底下產業鏈,而很多不明真相的消費者正是這條灰色產業鏈的補給者。
3月9日凌晨有多少人端坐在電腦前!相信一定不在少數,這一切都源于遠在大洋彼岸那場蘋果發布會,我的果粉同事在發布會一結束就奮筆疾書了一篇文章——《三大槽點一個對策 新MacBook產品解析》,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拜讀一下。新Macbook是蘋果對于最新超輕薄筆記本的稱謂,萬眾期待的視網膜屏終于被用在了蘋果最輕薄的移動PC上,但訴求被滿足大眾的聲音卻呈現一邊倒的局面——認為新Macbook是一款坑人的產品,無論續航、輕薄都算不上NO.1,性能上被詬病為是一款上網本,但新Macbook入門版的價格卻比Macbook Air入門版價格貴了3000元。
唯一的新鮮感似乎僅剩下12英寸的尺寸和視網膜了,面對廣大網友的疑問和不滿情緒,筆者有必要告訴您實際上新Macbook僅僅是蘋果對于未來的探路石,它的推出有更多戰略層面的意義,下面我們就通過對網友各種問題的解答中逐步深入來探討蘋果的2合1戰略。
“12 英寸視網膜屏幕Macbook Air”——這是大眾在期待階段的普遍叫法,然而在蘋果發布會上我們的確沒有看到“Air”這個代表著極致輕薄的標志性詞 匯,但你所期待的關鍵詞卻一個都沒少——12英寸、視網膜屏幕以及極致輕薄的外觀,這個結果讓很多網友生疑,新Macbook到底是不是 Macbook Air的替代品?
當年擁有“小白”外號的Macbook(圖片來源:wordpress)
如 果你從輕薄程度和尺寸上來判斷很容易產生這個誤區,但如果從命名上來看,缺少Air后綴,而且Macbook系列嚴格意義上來說也不能算個是新人,還記得 那個被稱之為小白的Macbook嗎,雖然Macbook系列在2011年已經停產,但僅僅出現Macbook這個詞匯,就算加個New你似乎也很難和極 致輕薄畫上等號,而在筆者來看蘋果之所以以新Macbook命名應該也是無奈之舉,因為既要發揚企業文化宣揚的極簡理念,又不能帶上Air后綴,也著實難 為剛剛出柜不久的庫克了。
略 顯歧義的名字的確會讓消費者充滿著疑問,就像上述網友所問“新Macbook到底是Air的替代品還是Pro的入門級”,實際上確切的答案是都不是,最好 的驗證方法就是你點開蘋果官網會發現,Macbook Air和Macbook Pro都進行了更新,由此可見雖然輕薄且價高但新Macbook是以單一 品類存在的,它不屬于蘋果已知的任何產品線。
毫無疑問新Macbook的推出讓蘋果正在經歷歷史上最為復雜的移動PC產品線,這其中包括新Macbook,11、13英寸Macbook Air,Macbook Pro以及13、15英寸的視網膜Macbook Pro,雖然不及Apple Watch那般考驗著你學生時代的語文背誦功底,但要清晰的分類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Macbook Air和Macbook Pro都進行了更新 可見新Macbook是作為獨立產品線存在的
從 直觀的產品線布局來看,你會發現新Macbook前后受夾定位十分尷尬,與Macbook Air的定位十分接近,區別之處僅僅在于CPU、RAM和屏 幕,新Macbook性能偏弱,但卻有視網膜屏幕保駕護航,不過Macbook Air起售價卻低了足足有3000元。而新Macbook 9288元的 起售價格與Retina MacBook Pro完全一致,前者贏在輕薄和續航,而后者則贏在性能。
你會認為新Macbook有些攪局者的意味,因為無論與Macbook Air還是Macbook Pro相比它都沒有絕對的優勢,導致的結果是讓消費者很難選擇,而這與蘋果近些年來所做的填補工作大相徑庭,比如iPad填補了智能手機和筆記本電腦之間的空白,iPad Mini填補了智能手機和傳統尺寸平板之間的空白,但你很難得出新Macbook到底填補了什么空白!
蘋 果絕不會干這種自打臉的事,精細化的產品策略決定了它要為每一款產品創造屬于自己的發展和生存空間,但以如今的形態你很難將新Macbook歸類,以至于 在筆者來看,新Macbook系列在未來一定會改變產品形態,最可能的發展方向就是觸控2合1,因為這是未來移動PC的發展方向,同時也是蘋果迄今為止沒 有涉及的領域,新Macbook只有和2合1緊密結合才能散發出填補空白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