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來入駐業態超過九成是創新資源,中關村西區實現了從大賣場向研發中心的轉型——
2003年4月10日,本報曾經在6版刊發圖片新聞,報道鼎好電子市場即將完工的消息。當時的鼎好市場工程因為是規劃中的全國最大單體電子市場,而備受關注。十年后,這里的商業面積已經縮小到50%以下,主營業務變成了創新研發。
從北四環路一路向西,駛向中關村西區。“國際技術轉移中心”8個紅色大字,率先映入眼簾。它的旁邊,是“鼎好電子商城”6個字,字號明顯要小很多。
鼎好電子商城位于中關村大街和北四環路的交匯口,是中關村西區電子賣場的代表。不過,如今還用“電子賣場”已經不能準確形容鼎好——
由北京市科委與海淀區合作共建的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在今年初入駐鼎好二期的11層至20層。與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幾乎同一時間落戶鼎好的,還有前谷歌高管李開復創辦的創新工場和清華科技園西區分園等。數據顯示,在鼎好共計18.9萬平方米的建筑面積中,電子產品批發零售、餐飲等商業面積已經縮小至50%以下。
商業面積的萎縮,同樣發生在海龍、e世界等電子賣場,“換防”的是中搜在線、星空傳說網絡等高科技企業。在整個中關村西區,批發、零售等商業企業的比例從最高時接近90%,縮小到現在的49.6%,首次降至半數以下。
“這真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曾經的電子一條街,現在已經成為了創新一條街。”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說。
傳統電子賣場騰籠換鳥
說起來,30歲的王清亮也算是“村里”的老人了。
2003年,王清亮來到“村里”,從數碼相機促銷員起步,2010年開始自己當老板,租下了鼎好10層的一個展廳。
利用展廳售賣電子產品,在中關村電子賣場并不是個案。鼎好策劃副總監姜惠平證實,在鼎好的寫字樓里,買賣電子產品的商戶一度占到七八成。
在王清亮的記憶里,幾年前,中關村電子賣場不但是北京市民購買電子產品的場所,也是華北地區電子產品的集散地,被譽為中國電子市場的風向標。很多客戶是專程從內蒙古、山東、遼寧、河北等地趕來的。賣場里人聲鼎沸,好不熱鬧。
這一盛況,一直維持到2008年。
當時的熱鬧里,也夾雜著混亂。“店面在樓上,顧客一般不會上去,怎么辦?只好花錢雇導購,導購每從樓下賣場帶一個顧客上來,我們平均給二三十元的提成。”王清亮說,導購為了拉客,輕則生拉硬拽,重則偷梁換柱,暗自更換零部件以次充好。
隨著中關村獲批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電子賣場轉型的呼聲日益高漲。
2009年7月,王清亮在賣場內看到了海淀區發布的一則公告。公告稱,將用幾年時間在中關村西區建設六大重點功能區,吸引高端產業聚集。傳統商貿業如電子賣場、購物中心、餐飲等業態將嚴格控制規模,原則上不再擴大或新增。
當時,王清亮還未放在心上,但中關村的變化比他預想的要快得多。
創新資源逐漸集聚西區
去年年底,創新工場和鼎好簽訂入駐協議,鼎好一共清退了近200個在寫字樓和展廳搞經營的商戶。王清亮從10層撤出。他的同行有的搬到了樓下的賣場,也有的搬到了其他賣場,還有一些人徹底轉行。
中關村第一個電子賣場海龍大廈調整時間更早。
2009年下半年,海龍開始對10層至16層共3萬多平方米的寫字樓進行改造,將經營電子產品的商戶“請出去”,“請進來”符合中關村西區產業要求的高科技和創新型企業。
另一大賣場e世界也加大了改造力度,建立各品牌售后服務中心和體驗店,力圖擺脫小商戶的低端身份。
而今,鼎好二期9層和10層的新主人,是創新工場。
9月7日,創新工場舉辦了成立三周年慶典。三年來,這家致力于早期投資并提供全方位創業孵化服務的機構已經搬了兩次家,從400平方米擴大到1800平方米,再到現在7000平方米。
李開復透露,截至9月,創新工場已經投資孵化了50個新興產業的項目和公司,投資超過3.7億元人民幣,其中18家公司得到A輪融資。進入A輪融資,意味著這些公司的估值動輒翻了成百上千倍,創新工場此前的種子投資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93%新增單位是先進業態
創新工場只是一例。通過改造與新建,高端產業在約1平方公里的中關村西區呈聚集之勢。
在鼎好,共計18.9萬平方米的建筑面積中,高技術服務業已超過半數。
在總建筑面積7.3萬平方米的海龍,10至16層總計3萬平方米的區域已經騰退,引進了虛擬現實企業集群、創新工場孵化項目“點心”、中搜在線等。
在e世界,6至17層的電子批發零售企業已經清退,引進了星空傳說網絡、天和軟件公司等企業。
目前,落戶西區的大型科技研發類企業有100多家。以中國技術交易大廈、首都科技中介大廈、中關村金融大廈、中關村PE大廈等樓宇為載體,西區聚集了120家科技中介機構和243家金融機構。
最近三年,在中關村西區新增3000余家單位中,93%是高技術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科技金融業等鼓勵類業態。而高新技術企業營業收入在西區占比,年均提高15個百分點。
“這些機構紛紛入駐中關村西區,最主要的因素是中關村西區無可比擬的創業氛圍、智力資源和人才優勢。”在中關村西區打造開放式辦公環境的車庫咖啡創始人蘇菂說。
而在李開復看來,創新工場等公司取代賣場,也象征著時代的變遷。
[ 見證者說 ]
從攢機商戶到創辦高科技公司
講述人:
孫秀蓮,北京雨辰視美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1999年進入中關村,從一名銷售員,發展成攢機商戶,后來創辦高新技術企業。
我叫孫秀蓮。1999年來到中關村電子賣場打工。十幾年過去,我從一個售貨員發展成攢機商戶,最后創辦了一家高新技術企業,去年總收入超過2.5億元?梢哉f,我見證了中關村電子一條街這十幾年的變遷。
1999年,我中專畢業。那一年,海龍大廈開業,這是中關村第一個電子賣場,我順利進入海龍,成為一家電腦銷售店的銷售員。中關村就是買賣電子產品的地方,這是我對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印象。
我瞅準商機,兩年后在海龍一層租了一個柜臺銷售投影儀器。說是柜臺,其實只有兩平方米,上面鋪一塊布,擺三臺機器。在中關村,不少商戶都是這么起家的。
投影儀器當時是個嶄新的市場,我的柜臺銷售業績節節攀升。當年年底一算賬,凈賺300萬元。嘗到甜頭后,我開始擴大規模。我最多時在海龍、鼎好等電子賣場擁有十幾家專營店。
幸福來得快,去得也快。一年后我盤點發現,公司的門店雖然增加了,但由于賣場里惡性競爭越來越激烈,租金和促銷開支的增多,使我陷入了虧損。
這樣下去肯定不行!
恰在此時,鼎好二期竣工對外招商。我的雨辰視美公司一舉拿下了6層一半的面積,其他一半用來接納經營相機的商戶,兩個非同質化的產品,組成了中關村投影城和中關村攝影器材城。
我把中關村投影城設計得不像是一個電子賣場,更像是一個展示和體驗中心,顧客可以學習、體驗各種投影設備。尤為重要的是,這里所有商品一律明碼標價。這在以議價為特色的中關村電子賣場,絕對是一個創新。
實踐證明,中關村投影城的模式取得了很大成功。2007年銷售投影機7000臺,占據了中關村投影機銷量的近1/4。
盡管中關村投影城獲得了客戶的認可,但我并不滿足。為什么?因為銷售的利潤有限,不能掌握市場的主動。
隨著技術和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對大畫面、多色彩、高分辨率顯示效果的渴望越來越強烈。我抓住市場需求,大規模招聘技術研發人員,自主開發了邊緣融合系統。
這樣一來,雨辰視美就從一個單純的商貿公司,變成了一家提供軟件等解決方案的高科技企業,為眾多政府、學校、企業等提供從投影設備到解決方案的全方位服務。而這些顯示應用的方案和實例,都是我們自主研發出來的。
中關村西區轉型是必須的,如果繼續讓電子賣場惡性競爭下去,商戶和顧客的利益都會受損,而現在,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好像正在回到上世紀80年代創立時的本原——進行技術創新和擴散,讓科研成果走向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