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科技革命正處于新的孕育期,人才成為各國提升綜合競爭力、搶占未來經濟和科技發展戰略制高點的競爭焦點。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擁有全國最密集的科教智力資源,率先確立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布局,承擔起引領我國建設人才強國、北京打造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的先鋒重任。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關村示范區現已形成了以“高端高智、多元開放、充滿活力、富有效率”為特征的人才格局。
高端高智
依托中央“千人計劃”、“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和“中關村高端領軍人才聚集工程”等人才引進工程,中關村積極引進各類處于國際科技與產業發展前沿的高層次領軍人才,促進海歸人才的高度聚集。截至2011年7月,北京市入選中央“千人計劃”共311人,入選北京市“海聚工程”共163人,約80%聚集在中關村人才特區創新創業。截至2010年,中關村地區擁有兩院院士523名,占總數的36%。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309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33人、雙院士19人。這些國內外高層次人才帶著尖端技術或高端項目在中關村開展深化研究或成果轉化,緊密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企業跨國跨地區開展學術交流和項目共建,進一步促進了國際科技創新要素的集聚。
目前,中關村每年凈增高素質從業人員10萬人,源源不斷地補充著創新創業的活力。2010年,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共有從業人員116萬人。其中,大專以上學歷人員占從業總數的70%,該比例高出國家高新區平均水平近20個百分點;本科以上學歷人員占比過半,博士和碩士學歷人員有13萬人。中關村的高新技術企業中每4名從業人員就有一人從事科技活動,主導產業電子信息的科技活動人員占比高達33%。
多元開放
“鼓勵創業、寬容失敗”的創新創業氛圍,較為完善的人才培養、引進和激勵的機制,以及具有競爭力的薪酬成為吸引大批國內外人才聚集于中關村發展的重要因素。近年來,中關村外省市戶籍的從業人員以每年20%的速度遞增,2010年達到64萬人,占從業人員總數的比重為55%,非京籍人才已成為中關村示范區創新創業的主力軍。
中關村高度重視國際化人才資源的引進和配置,吸引留學歸國人員和外籍從業人員成為中關村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的重要途徑。據統計,中關村留學歸國人員超過1.5萬名,累計創辦企業6000余家。科技部火炬中心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國家高新區吸引的留學歸國人員有兩成多聚集在中關村。中關村留學歸國人員往往具備良好的教育背景,75%以上擁有博士或碩士學歷,且運用國際資源和拓展國際市場的能力強。目前,在中關村登陸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上市企業中,有1/3的企業法人具有海歸背景,如軟通動力董事長劉天文、搜房網創始人莫天全、華奧物種集團總裁謝韜等。此外,2010年中關村納入統計范圍的企業約有7000名外籍從業人員,7成左右就職于中關村外資企業。
充滿活力
中關村創新創業人才日趨年輕化,從業人員平均年齡為32歲,一半左右的從業人員是29歲及以下的年輕人,40歲以上的從業人員占比不到兩成。以企業法人為例,2010年中關村納入統計范圍的1.6萬家企業中,25%的企業法人年齡在40歲以下,其中私人控股企業的法人年輕化特征更為突出。據統計,私人控股企業近1/3的法人是“70后”和“80后”。中關村入選2011年德勤“高科技高成長中國50強”的企業中,有一半企業的創始人是“70后”,如趕集網的楊浩涌、量子偉業的劉鵬、樂視網的賈躍亭等。
高校應屆畢業生為中關村發展注入新活力。2010年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吸納高校應屆畢業生5萬多人,比2009年增加5000人,其中2/3的高校應屆畢業生入職民營或外資企業。北京市豐富的高等教育資源為中關村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撐,北京市高校每年20萬左右的畢業生約有1.6萬人在中關村示范區企業就業。
中關村充分發揮市場在人才有效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努力營造平等公開和競爭擇優的人才環境,促進優秀人才的脫穎而出和人才的適度流動。中關村從業人員按在同一企業工作年限劃分,2010年工作年限1年以內的員工占比為27%,員工的適度流動有利于企業保持活力。
富有效率
在“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用人導向下,中關村人才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有效釋放。從創新效率來看,2010年,“中關村人”每萬人擁有有效發明專利121件,較2006年增長31件;中關村每百億元地區生產總值(GDP)有效發明專利量為529件,是同期全國平均水平的9倍多,比北京市每百億元GDP有效發明專利量高出246件。從產業效率來看,2010年“中關村人”人均創造增加值為23萬元,分別是同期全國、北京市從業人員人均增加值的4.3倍和1.7倍;“中關村人”人均實現收入137萬元,人均產出凈利潤10萬元,人均貢獻稅收7萬元,均明顯領先與國家高新區平均水平。
未來中關村將瞄準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目標,構筑“人才智力高度密集、體制機制真正創新、科技創新高度活躍、新興產業高速發展”的國家級人才特區。